撰文.攝影/辛永勝、楊朝景
圖片/馬可孛羅文化
什麼是「老屋顏」?
「老屋顏」就如字面上的意思,指的是「老屋的容顏」。
二○一三年,一趟舊地重遊的旅程我們來到台南。擁有悠久歷史的府城開發甚早,除了古蹟、風俗,也衍生出鮮明的住居文化。走進交錯縱橫的巷弄裡,老房子俯拾即是。以往總是前往熟悉的店家,偶然間我們也注意到,即便是比鄰而建的房子也有著不同的樣貌,當中不乏樣式精緻、作工繁複的建築元素,隱隱透露出早年的庶民美學。
就這樣持續走走停停,我們手中的相機與不時發出的讚歎聲引起居民圍觀,一位原以為我們迷路的婦人得知來意後感慨地說:「台南的老厝花樣真的很多,因為很多都是自己蓋的,用料也卡實在,不過這些年拆了不少,可惜啊!」這席話持續在我們腦海裡發酵,讓我們意識到逐漸凋零的裝修文化,也開啟了往後記錄老屋的旅程。
「老房子」的歷史動輒數十年、上百年,不僅是日常居所,也是民間工藝的載具,許多建材的誕生,其實與歷史及經濟發展環環相扣,更別說台灣建築風格的多變,也成為判斷建物年份的重要依據。
我們發現冰冷的建築之所以充滿溫度,在於裝修材料的手作感,鐵窗花、手繪磁磚、洗石子或印花玻璃,時而華麗複雜、時而低調簡單,遠看時一片眼花撩亂,近看卻排列整齊,不論是四方連續的幾何圖案、或是訂製的家族圖騰,這些現在已不易見或停產的建材構成了豐富的老屋風景,也讓我們按相機的手指停不下來。經過了幾次尋訪老屋的旅行,手邊累積的照片愈來愈多,也歸納出一番心得,於是決定將這些紀錄分享出來,透過Facebook建立了「老屋顏」粉絲團,藉由影像與文字和網友們分享每天的新發現。
就這樣一路從台南開始,探索老屋的腳步也逐漸拓展到台灣其他縣市。我們走遍大街小巷,接觸到不少當地居民,也聽老人家侃侃而談當年往事,慢慢深入了解藏在老房子背後的故事。過程中我們意外發現,隨著各地風俗的差異,民間住宅與官方建築風格也略有不同,進而培養出對古蹟、歷史建築和閒置空間再利用等議題的興趣,每每實地探訪後與從小所學的歷史對照之後也總有驚喜的收穫。
此外,我們也觀察了一些店家對老房子修復或改建後再利用的例子,不論是作為住宿或是咖啡店,電影院或是餐廳,這些老房子的主人對於空間的使用上都各有一番見解與背後的故事,我們也樂見一些本來閒置下來的空間能再次被有效利用,並透過訪談新的使用人,讓老房子的故事能夠傳承並寫出全新的篇章。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鐵窗花】民間師傅的手作美學
鐵窗花在一九二○年代隨著西洋現代建築傳入台灣,是一種以黑鐵為材料,經由銲接、鍛造、彎折等工法,製作出鐵窗圖騰的民間裝飾工藝,當時常見於廟宇及洋樓街屋。隨著一九七○年代台灣經濟起飛,衣食無虞的情況下對於生活美學逐漸重視,以繁複技術製作的鐵窗花,除了具有防盜功能,還可展現工匠與屋主獨到的藝術眼光,迅速於民居建築中流行。
鐵窗花圖案沒有制式化的標準,內容全憑工匠巧思,以直線或圓弧組成的幾何圖案最為常見,而除了幾何圖形外也常看到具象化的圖案,例如富士山、櫻花、梅花等樣式,還有些喜好音樂的屋主則將窗花做成五線譜與音符的圖案,各種造型總讓我們大感驚喜。
全盛時期,各路工匠們較勁意味濃厚,會試圖從各種圖騰、形狀與立體度上統一中求變化,甚至將自家經典圖案集結成「型錄」供客戶選擇,屋主選好圖樣後,師傅再前往現場量測,視門窗尺寸與現場狀況調整窗花尺寸,因此每一幅鐵窗都可說是師傅「手工特製」的藝術作品。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台南這棟氣質閑靜的日式洋樓,原是間小兒科診所,如今重生為溫馨的咖啡館。
[Not a valid template]↑ 鐵窗花是門工藝,從眼鏡架、富士山剪影、拼圖到幾何圖形,鐵窗花也洩漏了屋主癖好。仔細瞧瞧這堆雜亂無章的線條,你可見到一隻鸚鵡與一串葡萄?
[Not a valid template]↑ 花、鳥是磨石子的經典圖案,銅線勾邊是為了區分色塊與預防龜裂。
[Not a valid template]↑ 二樓原本是店家的倉儲空間,在新主人巧手下,成為旅人深入品味老屋的驛站。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