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摘】明日的餐桌 讓我們一起用吃改變世界

撰文/余宛如
圖片/果力文化

入公平貿易運動多年,我親身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食物革命運動。這些運動,不但描繪出當代食物問題,也從每日的例行吃喝當中,勾勒出一個正在全球蔓延的新食物經濟體。這一切,喚起了我透過人類學式蹲點與深度描述的方式,探索未來社會的可能渴望。

這本書,是一本遊記,累積了我從島嶼出發、在世界各地所看到一場又一場打破我們對飲食、經濟與商業運作框架與認知的故事。透過這些故事,我們將會看到全球正在發生的食物革命,發現我們跟食物的關係與真諦。

人民的超市

「根據英國一項調查顯示,街市的貨源來自附近地區兩百多個小生產者;反之,超市往往偏好大供應商,常常每種產品不超過三個供應商。」所以,更多大型超市,意味可能帶來更多的失業;超市販售的食品,也助長了食物生產鏈的汙染與不安全,無論是工場化的農場製造出的狂牛病,還是假奶汙染的問題,都是從超市供應鏈延伸出來的社會問題。

面對這種工業化農業的威脅,英國人民有了覺醒!英國的合作社運動嘗試用新的超市型態來解決社會問題,例如前英國首相卡麥隆支持的The People’s Supermarket:人人超市。

這個「人人」超市的字面意思,其實跟政治思想沒有什麼干係,而是一種為了人、也是倚靠人而成立的食物合作社,希望透過超市連結上當地生產者與城市居民,形成一種夥伴關係的網絡,提供來源可信賴、價格合理的商品給消費者。
人人超市創辦人亞瑟.波茨道森(Arthur Potts-Dawson)是英國知名廚師,成立人人超市,來自一個特殊的動機,「有次,農民拿著彎曲的黃瓜,問我可不可以收購?我請農民把這些不漂亮的黃瓜,拿到我的餐廳展售。因為連鎖超市的壟斷,食材被要求要長得一模一樣,長相怪異的拒絕收購,很多農民的作物因此賣不出去,這也是一種食物的浪費。」

根據估計,英國超市的垃圾桶一天丟棄的食物,竟然高達一千噸!經營餐廳的亞瑟明白,其實食材的廢棄成本都會轉嫁到消費者與生產者身上,而且環境為此也付出極高的代價。於是亞瑟有了成立「人人超市」的點子,希望幫助農民處理這些外觀不一、被打入格外品的好食材。

人人超市顧名思義,是由「人所擁有,服務於人」,全賴良善的意志撐起運作。加入人人超市,每年要交二十五英鎊的會費,每個月要在超市值四個小時的班,就可以拿到百分之十的消費折扣。人人超市的宣傳、理菜、上架、結帳等日常勞務,全都由志工排班完成,而且這些志工來自顧客,亞瑟告訴所有的顧客:「為自己保存超市!不然就會失去!」

人人超市揭開了倫敦商業街(High Street)的零售革命,並掀起倫敦食物消費的革命:人人超市不是另一家特易購而已,而是對英國連鎖超市極致的挑戰與深刻的反思:如何做,超市才能不浪費食物。

二○一二年,正當人人超市總算接近損益兩平時,卻因為政府龐大的稅收催繳,逼得這個社會企業面臨歇業。亞瑟希望政府能提供尚未獲利的社會企業一些賦稅減免,但當地政府卻婉拒。人人超市的窘境,引起了「政府是否應該對社會企業有稅收優惠」的論戰,BBC第四頻道也拍攝了一系列的報導,為人人超市募款。

在BBC第四頻道播出後,人人超市的理念也在牛津繼續開花。當地的綠色雜貨店老闆克里斯,於二○一三年六月在牛津開設了第二家人人超市,透過採購盡可能支持附近小農。不幸的是,牛津人人超市宣布一週年生日不久,便因為現金不足,傳出無法維持營運,徘徊在死撐的邊緣。

人人超市所帶動的新飲食議題,能否持續發展,端看這個由人民合作的超市有沒有辦法獲得更多支持、突破資金難關,繼續營運下去。

英國中小學生的永續餐盤

二○○五年,英國名廚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在英國嘗試改變小學生營養午餐的故事,透過電視節目播出廣為放送,人們看到學童吃的都是組合肉、糖分過多的甜點、加入過多人工色素。另外,根據英國土壤協會(Soil Association)的調查報告,學童們的「營養午餐」平均每餐成本大約新台幣二十五元,若要達到營養標準,平均每餐成本應該在三十五元。因為替學童烹煮午餐的人,通常是計時工作人員,工作條件不佳,連帶產生營養午餐供應鏈上的社會問題。

隨著傑米.奧利佛節目的播出,營養午餐食品工業化的問題引發關注。英國政府與民間團體共同醞釀一股校園食物改革運動的風潮,帶動近幾年英國小學校園營養午餐的進步與變革。

蘇格蘭中部的一個農業縣東艾爾郡(East Ayrshire),採取了非常有創意的變革方式。縣政府把採購合約切成較小的單位,發包給縣內的小供應商,合約內容不僅考量價格,也考量品質。縣政府還將飲食教育推動到各層面,例如舉辦餐廳經理人與廚師的營養課堂,邀請小農到學校演講,家長也要上一系列的烹飪課。

東艾爾郡的飲食改革成果驚人,透過在地食材減少了百分之七十的食物里程。以上種種的累積與討論,加上英國社會各界長期的關注,終於促成了英國政府的新作為。

首先,確認法源,從二○○六年陸續修法到二○一一年,英國教育部被賦予改革中小學學童膳食的任務,以營養作為推動修法的方向。接著,確認財源,二○○七年由英國彩券基金成立「學校食物信託基金」(School Food Trust),協助學校制訂推動專案與採購食材的預算,確保財務分配洽當。

執行單位部分,除了各地方政府與教育單位外,分別由兩個民間團體擔任執行主力:「讓我們烹飪」(Let’s Get Cooking)與「生活食物夥伴」(Food for Life Partnership),這兩個非營利組織彌補了法律的不足,提供飲食文化與生活中轉變的契機。

「讓我們烹飪」爭取到兩千萬英鎊的經費,在各校園內成立了五千個烹飪社團,帶領學生與家長一起動手做菜,從烹飪中重新認識食物,減低對加工食品的依賴。

「生活食物夥伴」推動校園飲食環境獎項,將「在地生產」、「公平貿易」、「有機」等指標列入評鑑,此外,他們還有類似「胖卡」(puncar)的專車,巡迴各地舉辦廚藝教室。並且製作詳盡的指導手冊,輔導學校取得認證或是認證升級。

長期耕耘飲食文化的「慢食」運動組織英國分會(Slow Food UK)也掌握新的契機,積極推動校園內的食物運動,尤其是在政府單位比較不管的大學校園裡。他們把烹飪帶入校園,教導學生們如何煮飯,也推廣食材在地化、食材與環境永續的關係、食物背後的社會正義等觀念。

學生們發現,自己動手的花費大致可以符合每週飲食的預算,因此增加了支持度;透過共食,增加彼此間的互動,減少「獨食」現象。在食物運動浪潮的推動下,大學也逐漸認同應該提供學生更多樣的選擇,將食育(food education)當做教育的一環,善盡學校的社會責任。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英國教育部視中小學生午餐改革為己任,結合非營利組織帶領小學生種菜。
[Not a valid template]↑ 食物設計師古萊特斯創作的糧食展,呈現食物自然美感,省思人與自然關係。
[Not a valid template]↑ 中國藏區不斷增加的垃圾,迫使牛隻改變覓食習慣,影響游牧文化存續。
[Not a valid template]↑ 巴西貧窮問題嚴重,政府推動「零飢餓計畫」,得到世界銀行財務與技術支援。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