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子午(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小女孩手拿古銅色的搖鈴,興奮地跑過草地,清脆的鈴鐺聲流轉在家家戶戶間,提醒大家,晚餐準備好了!人們三三兩兩悠閒踱步至社區的公共活動中心(Common House),下午在寬敞開放式廚房預備食材的烹飪小組卸下圍裙,為排隊取餐的鄰居服務。
每週星期四晚上,是社區成員的共同聚餐日,他們輪流組成烹飪小組,服務聚在一起用餐的社區居民,每人繳交成本價紐幣十元(約合新台幣二百六十元)。
黃昏餘光逗留在社區中心外的走廊,活潑而熱絡的氣氛一直持續到每人盤底見空,走廊盡頭的涼亭內,眾人圍繞著木製大圓桌小酌談天,孩子在草地上追逐嬉戲。
追尋理想家園
「我在紐西蘭沒有親人,鄰居們就像家的延伸,與人的連結對我很重要。」老家在德國,來紐西蘭唸書並留下來定居的伊妮絲說。「與來自各個不同領域的特別鄰居一起生活在這個社區,讓我的人生徹底改變。以前我和大部分紐西蘭人一樣,住在郊區的平房,白天在家寫論文,鄰居都出門去了,感覺非常孤獨。」她說。六年前剛搬進來之前,她正與丈夫分居,獨自帶著一歲的孩子,並因博士論文遇到瓶頸而陷入抑鬱,在因研究雨水回收系統案例造訪大地之歌生態社區(Earthsong Eco-Neighbourhood)後,決定成為三十二戶居民的一份子。
「剛開始我像一般人有著刻板印象,不免抱著懷疑與觀望的態度,以為不過是一群無所事事的嬉皮,沒想到搬進來後才驚訝地發現,竟運作得那麼好,每個居民都既成熟又有智慧。」伊妮絲現在的伴侶,因她介紹後來搬進社區的葛來德說。
紐西蘭首都奧克蘭西邊二十公里的蘭努伊(Ranui)看上去與一般安靜的郊區並沒有什麼太大不同,除了路上的原住民毛利人與外國族裔面孔比例較高,平房的建築風格樸素簡單、略嫌老舊,透露出這是一個房價與社會階層較低的區域。但是步出火車站五百公尺,走進主要幹道旁的灌木叢內,就是紐西蘭獨一無二的永續生態社區:大地之歌,經過近十年的摸索與實驗,展現出在都市化的浪潮中,對於理想家園的想望與實踐。
在紐西蘭這片土地上,對於理想家園的追尋並不陌生。
半個世紀之前,過度發展的消費主義、能源危機、自然生態環境惡化、越戰所導致的社會挫敗感等種種因素,使得北美掀起一股「回歸土地運動」(Back-to-the-land movement)。與反抗保守價值的嬉皮風潮互相重疊匯流,當時許許多多青年男女懷抱著「離城學農」的夢想,在遠離塵囂的大自然中自給自足地共同生活,以直接民主的方式運作公社,在動盪的年代裡編織出猶如田園牧歌般的烏托邦。狂飆的浪潮湧向四面八方,在南太平洋一隅的紐西蘭,因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廉價的土地取得,出現了廣泛的迴響。
更令人注目的是,一九七○年代中期當時執政的工黨政府頒布「Ohu公社計畫」(Ohu為毛利語的互助共同體之意),以政策支持紐西蘭公民到城市以外的鄉村地區展開共同生活的公社實驗。以現在的眼光看,難以想像當時竟以政府層級的高度,鼓勵反建制、反權威的另類生活模式,此一深具遠見的舉措除了疏解年輕人聚積已久的反抗能量,也突顯出開明的政府對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訴求之認同。數年之後,紐西蘭成為全球第一個「非核家園」,即為民間與政府攜手臻至的重大和平里程碑。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大地之歌」實踐出一種並不避世卻又保有互助合作精神的村落價值,至今已是全球生態社區的典範。(圖片/Earthsong Eco-Neighbourhood)
[Not a valid template]↑ 克里斯提步行社區內,三層樓的連排公寓外牆大片植栽是最自然的隔熱方式,屋頂裝設太陽能板蓄熱發電,降低對能源的依賴。
[Not a valid template]↑ 社區花園是居民互動的好所在,未來希望進一步將周遭打造成易於步行的宜居城鎮。(圖片/WestWyck Ecovillage)
[Not a valid template]↑ 除了保留舊校舍,新建的聯排住宅考慮採光坐向,隔熱與通風的設計良好,使得住宅高度節能。
[Not a valid template]↑ 面對都市化的疏離、家庭結構轉變,合作居住的模式增強居民的連結,並讓孩童有安全快樂的成長空間。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