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124

撰文/王志宏(經典雜誌總編輯)

立台灣的街頭,一幕幕熟悉又陌生的畫面:輪椅上的鶴髮老人,由年輕、黝黑的異國女子緩步地推著。學校大門前,鵠候學子放學的家長身影中,總有群操持異地口音、生疏不「輪轉」國、台語的身影,她們在那等候小主人放學返家。公共工程中,拿著警示紅旗,指揮車子改道慢行的工人,不經意地一瞟,他也應是南洋某地、漂洋過海而來的「外勞」。曾幾何時,小至家庭、大至國家建設,這些外勞早已與島民一同生息——或是協助為著生計奔波而無暇照顧家中老小的國人;或是揮汗於道路、橋梁等被國人嫌惡的「3D」(dirty髒、difficult難、dangerous險)工作。再熟悉的場景當中,總是有些鮮明的陌生因子:這些外勞的成長背景、家世等等,對台灣社會都是陌生的。這群遠渡重洋、拋夫(妻)棄子(女)而來照顧異國老小的人,改善生計,是他們任勞任怨的唯一理由。

同樣的動機,台灣島上的老一輩人也有著相同的記憶,左鄰右舍的某某離鄉到阿拉伯去打工、美國跳機,抑或更遠可溯自祖先為謀生計,橫渡黑水溝來台。我們與這群移入勞工,有著或多或少的相同背景。自詡厚道的台灣人,自應懂得將心比心,善待這些短期的外來客。

但事實不然:台灣有著引進外勞的最奇特途徑,有著疊床架屋的繁瑣行政規章與手續,於是衍生出不合理且近乎剝削的仲介制度;我們仍有著不可思議的苛刻僱主,欺侮著無依無靠的弱勢外籍勞工,令人髮指的虐待與欺詐仍時時發生。

在本期特別報導〈逃生〉中,為了能取信這些無證外勞,深入報導他們的困窘情況,《經典》特別指派了也是「外勞」的撰述童貴珊與攝影安培淂前往採訪。童貴珊長期在國際勞工協會擔任志工,對外勞的境遇甚是熟悉,而義籍的安培淂則被調侃是「老外」而不是「外勞」,說明了大部分台灣人對外國人會依地區、膚色與人種而有不同待遇與或多或少的歧視。

環顧當下社會,家裡老小得到照顧,工程得以遂行,台灣的社會,外勞扮演著一定程度的重要角色。但在外人無法看到的居家或工廠一隅,卻是凌虐或壓榨!〈逃生〉點出了現今制度不合理、人性貪婪的現象,我們突然知曉,應是最普及的「人本」「人權」價值,竟在我們的社會當中,仍有太多陽光照不到的死角。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