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著/經典雜誌
轉眼間,《經典》雜誌已經辦了十五年了。這十五年間,我們和讀者一起承載發現的樂趣、探索歷史長河與廣闊世界的經驗、側寫人文,並且關懷大地萬物。
無論是遠赴地角天涯的壯闊探尋,聚焦本鄉在地的深耕爬梳,還是記錄驚世災難現場的悲憫大愛,在有所為更有所不為的堅持中,《經典》證明了媒體的另一種實證力量。
我們追溯玄奘法師西行的路徑,尋找南島語族遷移的航程,跟隨鄭和下西洋的壯闊遠航;我們拾綴東南亞各地移留的華夏文明遺產,目睹亞洲的城市與宗教等種種不同風貌;我們更從全世界的島國、人嶼、海峽、小國和分合國度,借鑑台灣在世界上的生存處境。
我們踏遍台灣山岳、河川、公路、離島和海岸的每一個角落,寸土不遺地爬梳台灣地誌,傾聽台灣跳動的人文脈搏;我們立足每一場驚世災難的現場,記錄悲憫與大愛,並提醒世人省思。
這一次,《成就經典》以最謙卑而感恩的姿態,擷取《經典》創刊至今最具代表性的報導,將見證時代的每一張影像與書寫歷史的文字重新凝鍊,作為給讀者的獻禮。
西域記風塵
歷盡三年的艱辛跋涉,玄奘法師終於抵達朝思暮想的目的地——印度,修鼻大眼的臉孔、勤奮精進的僧侶、奇裝異服的外道、河畔洗罪的人潮……,這是他最敬仰的佛陀故鄉,也是一塊充滿了異國風情的神祕土地。
公元六二七年(唐貞觀元年)秋,玄奘收拾行囊,準備「乘危遠邁,策杖孤征」。由於當時的唐王朝剛剛創建不久,尚未實現全國性的統一,加上雄據大漠的東突厥時常侵入北方疆域及河西一帶,因此朝廷嚴格限制人民出境,而凡是要出國的人,必須得到批准,領得「過所」與「通關文牒」(類似今日的護照及簽證)後才能成行,玄奘在屢經周折之後仍堅心行願,踏上西行取經之路。
二○○三年八月,《經典》創刊五週年,推出重量級的年度企畫專題:【西域記風塵】,試圖重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那趟堅心行願的萬里長征——玄奘法師的天竺取經之路。
這趟史無前例的大規模行動,出動五組採訪人馬,十餘次的實地探勘,費時五年,為的是親自探查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所提及的佛教重地現況,我們循著玄奘步履從中國西安出發,沿著絲綢之路西行,走過沙塵漫天的新疆大漠,進入水草豐美的中亞草原,親睹阿富汗巴米揚大佛的毀滅,也查訪戰火頻仍的巴基斯坦與喀什米爾,再順著恆河,踏上風情萬種的印度半島。
行程中,種種磨人的考驗接踵而至,採訪小組曾度過白雪紛飛的嚴冬,也捱過旱魃猖狂的酷暑,還有繁複冗長的通關與搜查程序,為取得合法採訪與當地官員費心周旋……,只有途中偶爾遇見的「玄奘曾經到此」的解說牌,是行旅中最大的振奮與安慰。就著手邊有限的典籍資料,我們一邊反覆推敲玄奘千餘年之前確切的路線和佛蹟遺址,一邊心有戚戚地揣想法師當年行路的艱苦情景,時空交錯的剎那間不由得產生了一種溫暖的錯覺,彷彿這位高僧從紙上躍然而出,變成了同行的親密夥伴,持著手杖以那謙遜而堅定的姿勢,一步一腳印地帶領著我們繼續前行。
最後,採訪小組同仁們帶回滿身塵土與滿腦子的深切感受,濃縮成為二十多萬字、近千張圖片的兩大冊《西域記風塵》(分「中國到巴基斯坦」、「印度到中國」上下兩部)。以追溯玄奘法師足跡為主軸,延伸出對佛教的發源與傳播歷史的實地考察,以及對於中國、中亞、印度與孟加拉等地現今錯綜複雜的政經情勢、和文化藝術各層面的深入報導。
川流台灣
《經典》的大河之旅,始於二○○五年,總編輯王志宏與香港中國探險學會的隊伍深入青藏高原,發現長江新源頭。兩年後,同一批隊伍再度踏足雪域,尋找瀾滄江江源定點;另一組採訪人馬則隨著大河滔滔南下,探訪湄公河六國文明。
二○○八年起,《經典》重新歸返台灣島嶼的山川。因為這些溪河,早從先祖至今始終哺育著我們;一條條的山川,就是我們生命的一道道活水!為詳盡寫下山川全貌,採訪隊伍逐一上溯十二條台灣河川,從出海口到源頭定位均親身踩踏,費時一年半,經歷一千二百多公里路程,採訪團隊重新界定遴選台灣溪河源頭,記錄下不同海拔的生態實相,也書寫了從過去到今日,島嶼台灣的人文繁茂。
台灣地形東西低中央高,多源自中央大山的河川,輒往東西奔流入海。所以河流多為坡度大、流速急、破壞力強,旱、雨季明顯的荒溪型。河川,既像一把雕刻刀,刻蝕出峽谷、瀑布、曲流、水潭;也像一團泥塑,堆積出三角洲、沖積扇等地形。
一如河水在沿著地表坡度往下流動的過程中,對大地刻劃出不同紋理,在條件懸殊的聚落,河川則提供諸如飲用、灌溉、發電、水利、遊賞等不同功能;在被利用的同時,河川也雕鑿出令人驚歎的人文風景。可惜的是,都市的急速發展,讓河川汙染加劇;為保護河兩岸高度集中的人口,河堤不斷加高,人與河流之間,築起了一道牆;當生活中再也看不到河,河,也與人日漸疏遠……。為重拾人與河川的親密,《經典》在台灣二十四條主要水系中,以河川長度、流域面積、人口多寡、歷史地位及汙染程度等為標準,選擇了十一條重要的河川(淡水河、頭前溪、大甲溪、烏溪、濁水溪、北港溪、曾文溪、二仁溪、高屏溪、秀姑巒溪、蘭陽溪)溯源踏查,另增補一條城市運河(愛河)的報導。
對這十二條溪河,採訪團隊做了全方位的考察,對每條溪河的源頭,做了詳實的踏勘。每次的採訪,都是人員背負行囊,邁著沉重步伐,逆水溯溪而上,披荊斬棘,穿越激流,攀越高山的成果;其間險阻重重,艱難處處,如果沒有決心和勇氣,沒有體力和毅力,實在很難完成這項過去出版界絕無僅有的使命。台灣山川,自是一部大塊文章,在不懈的探川溯源行動中,《經典》拓展了一條探尋真知的道路;也從不同高度的思維中,持續反省文明與島嶼的相互依存。當我們傾聽每一條河流的真摯故事,這些故事亦會透過閱讀的流動,將不絕地流轉下去。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大風雪中,阿富汗薩曼干省的難民營附近,難民裹著毛毯禦寒,翹首等候慈濟基金會的援助物資。此地曾是玄奘筆下的縛喝國。
[Not a valid template]↑ 台二十一線戛然而止的玉山塔塔加附近,獼猴無懼人類,向路過的車內乘客討食。
[Not a valid template]↑ 大甲溪源頭位在大雪山山脈的一座「黑森林」中,小小的一方水潭,標高三千三百六十公尺,是周遭唯一沒結冰的地方。
[Not a valid template]↑ 非洲吉布地的阿法族女孩。阿法族是以畜羊維生的游牧民族。
[Not a valid template]↑ 台灣地狹人稠,道路空間分配又缺乏完善規畫,以機動車輛為主的交通思維,除了容易造成壅塞,也長期剝奪了行人使用權。
[Not a valid template]↑ 屏東種苗實驗農場內,瓜農捧著品種優良的西瓜,笑得合不攏嘴。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