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 Thierry Falise/LightMediation
二○一二年六月某日,霪雨霏霏,我在泰國和緬甸交界的丘陵上,為法國《世界報》(Le Monde)拍攝叢林營地旁克倫民族解放軍(Karen National Liberation Army, KNLA)游擊隊的訓練畫面。這群年輕人用炭筆和綠葉偽裝頭臉,匍匐在稻田中,朝著象徵緬甸政府軍營地的紅旗前進。
報導刊登後,一位老友見報問我,為什麼要寄一張二十五年前拍的照片給報社!乍看之下,自我從一九八七年至二○一二年在緬甸進行報導工作(尤其是針對少數民族),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裡未曾改變,令人不勝唏噓。
但事實並不盡然如此。反抗政府長達六十年的克倫族聯盟(Karen National Union, KNU)於二○一二年一月,再次與政府簽下停火協議。僅管違反協議的事件時有所聞,村民的行動自由已不再受限,包括接近他們的田地和牲畜而不受到謀殺、搶劫或勞役的威脅。雖然此協議仍在初步階段且不穩定,但與之前的數次協議相比,已可謂歷史性的一步。
長久以來,我深入緬甸各民族領地,而且特別想一窺其中最大民族,即居住在伊洛瓦底三角洲中央平原(亦稱「緬甸本部」)的緬族生活。雖然面對獨裁軍人的恐怖鎮壓和層出不窮的違反人權行為,這裡仍有數百萬人努力過著看似一切正常的生活。拍攝稻田裡的農夫或參與佛教儀式的朝聖者,也許沒有鴉片軍閥和童兵來得「吸睛」,不過卻是緬甸人真實的生活樣貌,而這便是我所想呈現的。
新政改革,脫胎換骨
二○一○年十一月,緬甸舉行大選,登盛(Thein Sein)在多方指控舞弊下當選總統。二○一一年,他開始了緬甸的「改革時期」。登盛曾長年擔任軍團總司令,以及現今已正式退休的老獨裁者丹瑞(Than Shwe)的總理。我仍然記得,他在暴政時期任職領導期間,堪稱是一個謙虛、正直的人,這在高度貪腐的領導階層中相當少見。
許多觀察家指出,其實真正改革的開始,應該是在二○一一年八月的一場會面。當時反對派精神領袖翁山蘇姬與登盛公開接觸,跌破大家眼鏡。人稱「女士」的她,相信登盛是個誠正信實的人,並決定給予支持。而這天也象徵著,翁山蘇姬從精神領袖變成了名符其實的政治人物。接著,她重新註冊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 NLD),更於二○一二年的議會補選中獲得壓倒性勝利,四十四個競選席次中就贏得了四十三席。
眾所皆知,自登盛上任以來,他展開了一連串開明的措施和改革,諸如釋放數百名包含八八世代學生組織(88 Generation)在內的政治犯、取消國內出版品的審查制度、承認民主團體、允許遊行、合法化外資、穩定匯率,並與絕大多數的武裝族群簽訂停火協議等。
緬甸近兩年來的改革進程,令評論員始料未及也大振人心,不論是國內各省邦首長,或在仰光和首都奈比多(Naypyidaw)的外國顯要都對登盛讚賞不已。不久前,還受到外界杯葛、位居緬甸黑名單中頭號人物的登盛,轉眼間,已步上了歐洲、澳洲和美國的迎賓紅毯。二○一三年五月,登盛受邀訪美,是緬甸四十七年來首位作客白宮的總統,同時緬甸也成了西方遊客趨之若鶩的觀光勝地。
不少在緬甸的西方評論員聲稱,緬甸的經濟將於不久後凌駕近鄰泰國,成為新的「亞洲之虎」。然而,此論點卻大錯特錯。經過將近半世紀的軍政統治,緬甸經濟和社會結構分崩離析,照理說不可能在一夕間迎頭趕上。除了仍有許多明顯和懸宕的問題尚待解決,改革之路也開啟了一個潘朵拉之盒,揭露出以往軍權專制下掩蓋的問題。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泰緬邊境的緬甸克倫族難民,生活環境條件惡劣。
[Not a valid template]↑ 二○○七年,上千名僧侶示威遊行,引領「袈裟革命」。
[Not a valid template]↑ 佛教與常民生活密不可分,仰光大金寺下,民眾與僧侶一同在雨中漫步。
[Not a valid template]↑ 全世界四分之一的鴉片來自緬甸,對當地居民而言,鴉片是重要經濟來源。
[Not a valid template]↑ 仰光的司雷寶塔已建成兩千多年,一旁的廣告看板傳遞年輕的流行訊息,傳統與現代正在這個剛開放的國度交織著。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