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年六月,如山般橫斷江峽的大壩
即將永遠結束長江三峽的萬古奔騰
使它從此成為一個靜如處子的巨大湖泊
因為一個技術時代的來臨
將永遠奪走這曾經只屬於英雄與詩人的三峽
為此,我們乘上一葉扁舟
在古老三峽的最後一個春節裏
慢慢地尋找三峽上曾經的、逝去的
和將要因淹沒而逝去的故事
並以嶄新的的視角,客觀記錄
這一部中國人必須要告別,卻無法告別的歷史
撰文/王一芝
擠過奉節碼頭的人群,甲板上的人群,船走道的人群,我和攝影周元楷側身塞進緩慢遲鈍的老客輪艙室,繼續西行,這天,是除夕的前一天。
這艘三層式的機動輪船,不似飛翼船輕巧,尤其在冬季枯水期逆江而上,更顯得老態龍鍾。我們被分配到左舷,距離船頭只有兩個房間,但我極少待在艙內,就愛站在船舷的欄杆邊,望著黃澄澄的江水。這是三峽採訪十餘天來,第一次能這麼心無旁騖地看著這條河,這條孕育中國的生命之河。
全世界沒有一條河,能像長江影響這麼多人。全中國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於長江流域,有一半的糧食在此生產,大半的重大歷史事件也在此陸續搬演,影響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
但過去兩千年以降,長江曾發生兩百一十五次災難性洪水,單是十九世紀,洪水就奪走了三十多萬人的性命。古代的人,將洪水視為改朝換代的徵兆,二十世紀來臨後,中國人首次不將長江視為無法阻止的力量,而是可以用科技馴服的龍。
這項世界水電史上的創舉,耗費十七年的時間,超過兩百五十億美元的資金,有十三個城市、一百四十個城鎮和一千三百多個村莊,將被大壩回堵的江水淹沒,甚至遠至石器時代的古蹟,以及千百年延續下來的人文精神,都將永遠被埋沒在水庫形成的大湖底下。
新長城的壩址,就位於長江的心臟地帶──三峽。
三峽,是需要英雄和誕生英雄的地方。
自古以來,所有認識三峽的人,幾乎都是從詩人筆下開始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和蘇東坡等詩人出入三峽,不僅只為了旅遊和寫詩,他們都是當時的探險家,是能攀岩爬壁、往來峽谷的真英雄,像柳永、吳文英、姜白石這些「楊柳岸,曉風殘月」的詩人,想必是一輩子去不了三峽的。
才榮獲華文文學年度詩人獎的于堅,是當今中國詩壇中的翹楚。同樣身為詩人的他,以壬午年的三峽親歷為主線,剔脂除肉地融入詩歌和典籍,化為貫穿千百年的文學三峽。
忠勇精神,是三峽精神的另一種體現。屈原、巴蔓子是英雄,三國的劉關張也是英雄,胡璉、張自忠及許多不知名的將士們,更是名不虛傳的抗日英雄,是流著英雄血的三峽,成就了他們的忠勇。
當我們在抗日陣亡將士的墓地遺址上,艱難地辨識國民黨第六軍軍長留下的碑文,悼念遊蕩在峽江上空的忠魂與英靈,章東磐,這個鐵錚錚的北京漢子,以他敏銳又深刻的筆觸,為這忠勇長河寫下涕淚吶喊的鏗鏘史話。
「沿著大江走一定有路」的通則,在艱險的三峽破了例,這條貫穿中國東西部的唯一通道,自古只能以舟船渡。長期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田野調查的孫敏,這回深入川江的鄉野閭閻,尋找民間話語裏的三峽。
她分別在巴東及宜昌,採訪代表原始川江和機動船時代的英雄,一位是當年威震川江的老江湖,另一位是能將三千塊礁石險灘倒背如流的陳船長。無庸至疑,他們就是一部川江航運史,身上凝聚著三峽的歷史與精神。
這一群與時間賽跑的考古英雄,盡可能趕在蓄水之前,開挖一千三百多個已知的考古遺跡,僅管將有百分之九十的文物永沉水底,成為亙古的祕密,但他們仍堅持奮戰到最後一秒。
父親研究水利工程,自己也曾從事相關工作的黃焱紅,是撰寫大壩三峽的不二人選。他摒除冗長繁複的資料堆砌,將一開始就伴隨激烈辯論的三峽工程,以歷史故事的方式精采演述,客觀呈現兩派觀點的交鋒與變化。
黃焱紅三十年前的水電工友郭濤,今日轉眼成為主持修建三峽工程的指揮者,成為三峽技術時代的英雄代表,有了這群具備專業知識又敬業的「郭濤們」,技術已不再是修築大壩的障礙。
于堅、章東磐、孫敏、黃焱紅及眾攝影工作者,以文字和影像記錄了三峽不同時代所打造的英雄,他們也成了古老三峽史記上最後的英雄。在三峽即將發生前所未有的地理巨變之前,他們以《三峽記》一書,為未來不再奔騰的三峽巨湖,留下風光一世的歷史見證。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三峽連亙七百里 大壩工程鑠古今】
長江主流全長六千二百一十一點三公里,為中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發源於青海省格拉丹冬雪山的長江,順流而下它的名字依序為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自宜賓市以下始稱長江。
囊括多項世界第一大的三峽工程,因位處的長江三峽段而得名。三峽全長約一九三公里,自西而東依序為瞿塘峽、巫峽與西陵峽。其中,瞿塘峽西起白帝城,東至巫山大溪鎮;巫峽西起大寧河口,東迄巴東官渡口;而西陵峽西起香溪河口,東至宜昌市南津關。
位處長江中游河段的荊江,自古以來是整條大江洪災肆虐最嚴重的地方。二十世紀發生過四次大洪水,總計五千七百多萬人受災,三十二萬一千多人死亡。
整治防洪,是促使三峽工程開工的關鍵原因。壩址位在宜昌市三斗坪的三峽工程,二○○九年完工後正常蓄水位為一百七十五公尺,相應總庫容三九三億立方公尺。防洪限制水位(也稱汛期限制水位)為一百四十五公尺,相應於正常蓄水位一百七十五公尺,可提供有效防洪庫容二二一億立方公尺,將可起調節洪峰的作用。
而三峽大壩下游三十八公里的葛洲壩,一九八九年底竣工,可說是三峽大壩的替身,提供了大江截流、建壩發電與洩洪排沙等寶貴經驗。
在二○○九年三峽水庫正常蓄水至一七五公尺時,水庫末端位於江津市的花紅堡,水庫總長度?六百六十二點九公里,水庫水面面積?一千零八十四平方公里。
三峽水庫淹沒區域涵蓋湖北省與重慶共二十個市區、縣、市,所需搬遷的總人數達一百一十三萬。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