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洪銘成(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黃世澤(經典雜誌攝影)
台灣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哥本哈根會議亦無明確規範,台灣是否就因此鬆了一口氣?全球環境會議一場一場地開,台灣始終在門外觀望,「減碳」難道只是一場先進國家在玩的把戲?
當然,以日本、歐盟為首的〈京都議定書〉簽署國並非傻瓜,減碳必然會提高商品的生產成本,降低出口競爭力。因此,這些國家為了保護國內產業經濟,對內給予綠色商品出口減稅,對外要求課徵商品進口稅,以提高自身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已是勢在必行的舉措。
例如WTO的「例外條款」,即可對進出口品課徵環保稅,歐盟也要求能源使用產品需符合生態設計的要求,否則可限制進口,往後有可能接連實行碳關稅、碳交易等制度。批評也好,心存僥倖也罷,但不可否認的是,碳的金錢遊戲已經悄然在全球布局。
以出口導向為主、貿易依存度高達百分之百的台灣,絕無置身事外的可能,一旦台灣的商品遭受抵制,經濟恐面臨重大危機。
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計算,假設國際要求台灣減少百分之二十五的溫室氣體,經濟成長將減少百分之一點五七,也就是說,如以今年預測的經濟成長率四點五為基準來看,將倒退三分之一。
〈京都議定書〉二○一二年即將到期,下一波的減碳規範是否會祭出貿易制裁?台灣是否來得及反應?依目前的情況看來,恐怕相當地不樂觀。據統計,一九九○到二○○二年之間,〈京都議定書〉附件一中的國家碳排放只成長百分之一點六,非附件一國家為百分之四十六點三,反觀台灣,這期間則成長了百分之一百一十一。
即便如此,自我規約的〈京都議定書〉仍遲遲未過關,而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有六成以上來自發電,電力所付出的代價未受重視,用電反倒被視為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以及政客與財團角逐利益的附庸。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工作人員攀上電桿換線。密布全台的電線有如血管般,提供電力的供應無虞與便利,但與此同時,人們也逐漸遺忘了電力所應付出的代價。
[Not a valid template]↑ 火力發電是台灣主要的發電方式,其中台中火力電廠的排碳量高居世界電廠第一位。(圖片提供/彰化環保聯盟)
[Not a valid template]↑ 中鋼廠區塵霧蔽天。高耗能產業消耗近台灣四成能源,並帶來高度環境汙染,然所創造的GDP卻不成比例。 (攝影/齊柏林)[Not a valid template]↑ 一線之隔,公車亭乘客零落,汽機車道絡繹不絕。台灣能源偏向「開源」、無止盡地擴充與消耗,卻疏於需求面的管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