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大業】芬蘭 種下未來的教育大國

撰文/居芮筠(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陳弘岱(經典雜誌攝影)

時天色漸暗,我們駕駛著雙門小車,雖然心裡掛念今晚還有兩百公里左右的路要趕,但此刻卻遠離正途,尾隨著一輛大型巴士,繞進猶瓦斯庫拉(Jyväskylä)附近的鄉間小鎮。終於,巴士準備要停車了,沒有任何站牌的路旁,一排大人和孩子已列隊守候。

我們即刻將車停妥,隨著「乘客」魚貫而進入巴士,映入眼簾的是明亮的空間和滿滿的書櫃,公車頭尾兩側分別設置一櫃台,供人登記借書還書。狹小的車廂內頓時充滿書香氣息,孩子翻閱著童書,或拉著父親借DVD,以及媽媽來幫年幼的兒子搜尋新書。這種深入芬蘭各地的「行動圖書館」,原來並不作一般載客之用,而是帶領芬蘭人通往知識的巴士。

已於行動圖書館服務逾二十年的館長麗塔,見到來自遠方的我們,十分熱情地接待,她介紹這座圖書館的藏書有四千三百多冊,每逢週一行駛,在這裡借的書,可以到猶瓦斯庫拉市的任何一座(輛)圖書館歸還。

一位小女孩,懷裡捧著幾本書,下了公車,過了馬路,消失在樹叢後方的屋子裡。芬蘭地廣人稀,住宅隱身林中、散落各地的景象比比皆是。放眼望去,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社區裡,這輛巴士點燃了生機,讓家家戶戶得以就近借閱書籍,麗塔說,他們也會去不便於前往圖書館的老人家裡,提供他們送書籍到府的服務。

通往知識的列車

「二戰後芬蘭普遍很窮困,沒有錢蓋圖書館,只能用公車送書。」麗塔將芬蘭行動圖書館的歷史緣由娓娓道來。一九六一年,土庫(Turku)市出現第一輛行動圖書館,後來全國共計超過兩百五十輛。「戰後民生相當匱乏,但大家仍想要書本、圖書館和受教育,而不是物質和金錢。」麗塔憶起往日時光,原本連連抱歉說不好英文的表情,頓時浮現出自信與光芒。如今雖因種種因素,致使行動圖書館的數量減少,但在圖書館大樓林立的時代,仍保留這種傳統的書籍流通方式,目的就是希望人人都能方便閱讀。

無怪乎芬蘭人的閱讀率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西元二○○○年的國際學生能力評比(PISA)中,芬蘭十五歲學生的閱讀能力名列第一,在二○○三年的評比中,閱讀能力、自然科學和數理能力也都排名第一。完善的圖書館網絡或許功不可沒,據統計,芬蘭公共圖書館的密度名列世界第一,而且資源豐富、多元創意。

芬蘭首府赫爾辛基(Helsinki)市中心的郵政大樓裡,名為Library 10的音樂圖書館藏身於此。架上的館藏是各式各樣的CD、DVD、黑膠唱片以及音樂相關書籍等。

館內設有多部機器可就地聆聽,另有一個開放空間供樂團表演,甚至提供錄音室和練團室,讓居民免費申請使用。圖書館管理員伊利亞說,「民眾一次可借四十件,借期是四個禮拜。」與一般圖書館的規定相同。我聽了不禁吐吐舌,芬蘭的圖書館真是大方,實際鼓勵資源的流通與運用。閉館時,圖書館播放的是搖滾樂,一改民眾對圖書館硬梆梆的原始認知。

為世人讚譽有加的圖書館系統,其實是芬蘭推廣教育的冰山一角。其服務的便民和慷慨,除了增加民眾接觸文化與知識的機會之外,也顯露芬蘭人對教育的基本概念即為「普羅大眾」。

定居於芬蘭十八年的黃蘊靜,因為丈夫於三年前不幸過世,如今獨立扶養三個孩子。目前就讀護校,領政府補助的她說,「孩子的教科書都可以從圖書館借,節省開支,對弱勢家庭的幫助很大。」

除了圖書館之外,芬蘭更實施全民免費教育,從九年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採取免費入學,在義務教育學校中還提供免費營養午餐和醫療照顧等服務。在芬蘭,人人可入學,而且芬蘭的學校因材施教,人人可依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適性學習與發展。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芬蘭小檔案】

  • 地理位置:位於歐洲北部,西鄰瑞典,北接挪威,東壤俄羅斯,西南部地區伸入波羅的海。境內湖泊約多達187,888個,有「千湖國」之稱,而森林約占全國面積的69%,只有6%的可耕地
  • 面積:約338,000平方公里
  • 人口與種族:約534萬人,以芬蘭人為主。其他少數民族包括有薩米人、俄羅斯人、猶太人和韃靼族等
  • 官方語言:約有93%人口使用芬蘭語、6%人口使用瑞典語
  • 首都:赫爾辛基
  • 宗教:以基督教(路德教派)為主,約占86%
  • 經濟:GDP國內生產總值(按購買力)為2,603億美元。芬蘭以製造業和服務業為經濟主力。林業資源豐富,木材加工、造紙等產業皆名列世界前茅。芬蘭通信產業相當發達,如著名的手機廠商諾基亞。芬蘭在一九九九年加入歐元體制,目前為唯一使用歐元的北歐國家
  • 歷史:十二世紀中,瑞典王國曾統治芬蘭長達650年,直到1808年俄羅斯帝國打敗瑞典王國後,芬蘭才轉為俄羅斯帝國所有。1917年俄國發生十月革命,芬蘭宣布獨立為民主共和國。1939年蘇聯發動「冬季戰爭」攻打芬蘭,並於1944年爆發「續戰」,最後兩國簽訂終戰條約,芬蘭割讓土地並付出鉅額賠款。1991年蘇聯解體後,長期受到統治與壓制的芬蘭終於能掌握自己的國家發展方向,於1995年加入歐盟
  • 國際關係:芬蘭因東鄰強國前蘇聯,長期受其強勢的政治和軍事威脅,故在二戰後,採取軍事不結盟政策,不介入大國間的衝突,與各國保持友好關係,並積極參與國際組織;1948年加入國際貨幣基金、1950年加入關貿總協定、1955年加入聯合國並成立北歐理事會,以區域合作方式謀求自主與獨立,並試圖改善與俄羅斯的關係
[Not a valid template]↑ 黃昏時分,橘紅色的屋頂在夕陽下金碧輝煌,伏爾塔瓦河緩緩流過銜接城堡區與舊城區的查理橋,建築優美的布拉格是中歐屈指可數的觀光城市。
[Not a valid template]↑ 赫爾辛基市區舉辦曲棍球比賽,芬蘭人愛好冰上曲棍球,也發展成陸上運動。
[Not a valid template]↑ 猶瓦斯庫拉教師培訓學校的高中生正在上地理課,認識世界各國。
[Not a valid template]↑ 典型芬蘭生活,芬蘭人常利用假日前往自己的度假小屋,洗芬蘭浴、釣魚、游泳、或打獵,森林帶給芬蘭人的不只是豐富的天然資源,更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Not a valid template]↑ 東尼承襲父親的森林,重新體驗森林帶給他的平靜。
[Not a valid template]↑ 位於約恩蘇的芬蘭森林研究院囊括專業人才做森林研究,是歐洲最大的森林研究院。其本身即為具設計感的木造建築。
[Not a valid template]↑ 從科利(Koli)國家公園可眺望廣袤的湖群。芬蘭雖然天然資源有限,但它懂得珍惜與充分利用,將小國的優點發揮到最大。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