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世界】越界求生 多明尼加的海地人

撰文/洪銘成(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攝影)

障的紅綠燈,喇叭聲此起彼落,幾位年輕人穿梭於混亂車陣,叫賣著糖漬椰果、充電器、起司,突然一塊抹布貼緊車窗,一位小男孩開始賣力擦拭車子。司機做出制止的手勢,嘆著氣說:「看,這些都是海地仔。」

順著海岸公路行駛,一側是大理石般的蔚藍大海、觀光客簇擁的海灘,另一側是燈紅酒綠的飯店賭場、大聲放著梅倫格(Merengue)舞曲的啤酒屋,從海地來到多明尼加首都聖多明哥(Santo Domingo),同樣是在希斯潘諾拉島(Hispaniola),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景象。

車子放慢速度繞著模範市場(Mercado Modelo)裡的巷弄,海地人在此販賣蔬果、食物、雜陳的二手商品,以經營小本生意為生。由於海地與多國經濟差異懸殊,不少海地人視多國為夢土,不惜代價越過邊界,來到富庶之地尋求出路,據估計目前在多國的海地人約有一百萬人左右。

但是能在多國爭得一席之地的海地人可說少之又少,絕大部分的海地人還是淪為多國的底層階級,從事多國人不願意做的苦工,如蔗農、小販、傭人和廉價勞工等,多國一方面仰賴海地人的勞力,一方面仇視他們的存在。這一群沒有身分、沒有退路、沒有未來的人,遊走於多國的邊緣死角,但求一絲溫飽。

一八四四年二月二十七日,多國高舉第一面手工製的國旗,爭取獨立成功,並訂該日為國慶日。綜觀獨立史,多國抗戰的敵人並不是西班牙,而是今日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海地。

原為法屬殖民地的海地於一八○四年獨立後,惟恐再度落入歐洲霸權的殖民,多番征討當時為西班牙的殖民地多明尼加,欲統一整座島嶼,鞏固強權。如其所願,海地於一八二二年統治了希斯潘諾拉島,改朝換代後,多國的政府官員、菁英分子失去了權勢,紛紛逃至海外。統治多國二十二年期間,海地總統布瓦耶(Jean Pierre Boyer)曾經關掉不少多明尼加的大學,並切斷多國和歐洲天主教會間的聯繫,多國人對海地的反感與日俱增。

多明尼加獨立後,菁英分子害怕再度被海地占領,許多政治人物打著族群牌,利用教育、文化、書本、媒體等意識型態機器,建構自己的國族性。政府鼓勵白人移民多國,視海地人是說克雷奧(Créole)土語、信奉邪惡巫毒教的非洲奴隸,大肆渲染海地是愛滋病氾濫的國家,並歸咎國內健康、偷竊、乞討、搶劫等社會問題為海地非法移民的後果。

蓄積的反海地意識,終於在一九三七年杜西優(Rafael Trujillo)執政時代,爆發了一樁慘絕人寰的悲劇。獨裁者以保護國家安全之名,遂行種族主義之實,在邊境屠殺了二萬至三萬的非法海地移民。當時為了分辨海地人或多明尼加人,邊境的守衛要求過境的人發音「perejil」,因為海地人難以區別「r」跟「j」的捲舌音,一旦發音不標準馬上予以砍殺,棄置邊界河流,該河即以此事件為名,稱之為大屠殺(El Masacre)河。

世代的仇恨,導致兩國多年不相往來,直到一九四○年才確定邊界範疇,一九九九年才能互通書信。然而,當菁英分子高呼反海地時,並非所有多國人民都受到鼓動,革命家波西力稱,事實上,海地殖民期間反而受到多國人的歡迎。當時海地經濟發展要比多國繁榮,統一意謂著自歐洲的殖民得到解放,也為窮人的生活帶來生機。例如占領期間實行的土地改革,將大地主或教堂擁有的土地分給農民,改善了窮人的生活,並奠定了多國的農業基礎。此外,多國平民跟海地人的文化、品味和習俗也彼此相近。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許多海地移民在聖多明哥的模範市場謀生,即使童工也須幫忙家中生計擺攤作生意。
[Not a valid template]↑ 加勒比海沿岸的多明尼加,亦有嘉年華會傳統。面具節多於二月展開,在二月二十七日國慶日前後達到最高潮,居民與觀光客皆上街嬉樂,遊行隊伍中不分男女老少,各色奇異裝扮紛紛出籠。
[Not a valid template]↑ 聯合國部隊戍守在分隔兩國的界河「大屠殺河」河畔,維持秩序及阻止翻山越嶺而來的海地非法移民。
[Not a valid template]↑ 毗加勒比海的聖多明哥海岸,假日遊人如織,合法身分不可得的海地移民,心慕陽光卻僅能在陰暗現實中度日。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