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鄭吳富(經典雜誌編輯)
總人口僅四百六十一萬、面積約為台灣九倍的挪威,稱得上地廣人稀,車流量自然小。然而不因人口分散,挪威交通卻很發達,山巔水涯皆有公路可達。
每當公路從高山來到峽灣地區,高度驟降,汽車屢屢須在陡峭的連續Z字形道路上急轉彎,同時得分心注意對向來車,其驚險程度勝過台灣北宜公路的九彎十八拐。
雖然山頂白雪放眼皆是,瀑布屢屢從山壁飛撲而下,壯麗的峽灣景觀在前,駕駛人恐怕也無法分心欣賞這一番美景了。但困擾不止於此,想繼續前行,往往還得靜靜等候有限的渡輪班期,搭船越過寬闊的峽灣。
挪威自從一九六九年與英、美、義、俄等國家,共同發現北海油田以來,立刻躍身為產油國,成為北歐首富。國家富有之後,首先致力於改善交通等基礎建設。
這個昔日海上霸權,在累積多年的隧道經驗與技術後,終於在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建造出世界最長的拉達爾(Lardal)隧道。這條位在索格內(Sogne)峽灣旁、全長二十四點五公里的公路隧道,使得挪威西東兩大城卑爾根(Bergen)與奧斯陸(Oslo),彼此之間的公路運輸從此全年暢通,不必再受限於地形、氣候與渡輪班期了。
駕車進入拉達爾隧道的人,想必都有類似以下的奇特經驗。途中來到一處大洞穴,在頭頂上露出一大片淺藍色幽光,同時兩旁岩壁與路面接觸處圍繞著一圈金黃色光,這一切像是曙光的跡象,似乎預示著隧道即將穿透厚重覆蓋的岩石;不料,迎面而來的卻又是一段漆黑隧道,只好耐住性子繼續向前開,也令人期待儘快再見到那一大片天頂之光與地平線曙光。
在隧道內經歷過如此三回的心情起伏後,第四次見到的陽光肯定是真的,因為車輛已經來到隧道盡頭的赫巴肯(Habakken),左轉可至拉達爾索利(Lardals篡ri),右轉則接E16公路,朝向奧斯陸一路前進。
「開車從卑爾根到奧斯陸,得花三至四小時,倘若途中下大雪,就得更久些。」洛茨柏格(Gunnar Lotsberg)接受英國廣播公司線上新聞網(BBC News Online)採訪時表示。洛茨柏格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公路隧道權威,曾經主導拉達爾隧道的設計工作。
「其中危險之處,就在於駕駛人進入隧道之後頓覺安心,鬆懈之餘可能會昏昏欲睡。」
上述隧道裏的三場奇幻情境,原來是挪威公路局和挪威工業技術研究學院(SINTEF),精心合作演出的燈光秀。
為避免駕駛人在溫暖、單調的二十餘分鐘通行過程中倦怠、失神,挪威當局特別挖掘三處各寬十公尺、彼此相隔約六公里的大型空間岩穴,在隧道頂部和側壁底部架設一系列特殊燈具,藉以投射出迷幻的光影,模擬出清晨時分淡藍色陽光從頭頂滲透進來,以及兩側已見日出的景象。
高原與峽灣阻路
「因為區分成四段,人們就不會覺得隧道太長。」洛茨柏格指出其中關鍵原因。設計者營造所有這一切的錯覺,只為讓駕駛人感覺好似依序通過四小段隧道,而非一口氣走一條幽長似無盡頭的隧道,因此心情能保持愉悅,避免發生意外事故。
要深入了解這條僅花費五年時間、十億八千兩百萬挪威幣(NOK,約五十四億四千九百七十一萬元新台幣)的公路隧道,舉世矚目的道理,首先要從挪威獨特的地質與東西部交通談起。挪威地體相當古老而且穩定,岩盤堅硬緻密,非常有利於隧道開挖。同時挪威西部地區多峽灣,其中以索格內峽灣最長,自西向東綿延二百零四公里,最深處達一千三百零八公尺,使得想要跨越峽灣構築橋梁,抑或沿峭壁修築公路,幾乎不可能實現。
由於西海岸受墨西哥灣洋流通過與西風吹拂的雙重影響,多數峽灣終年不結冰。峽灣具備了如此優越的條件,為挪威奠立了偉大的航海傳統。
維京海盜之一的挪威人憑藉著極佳的港灣條件及航海技術,自公元八世紀起向西開拓,曾統治過英格蘭以及愛爾蘭部分地區,並且發現冰島、格陵蘭等地,甚至遠赴美洲。
在一九○五年挪威脫離與瑞典共組的聯合王國,定都奧斯陸之前,卑爾根一直是挪威的首都。
奧斯陸與卑爾根這兩座相距約四百六十二公里的城市,近千年來一直在努力爭取著首府的地位,即使到了二十世紀下半葉,兩者之間的公路交通依然不甚方便。
倘若想從卑爾根向東開車到奧斯陸,得一路過關斬將。由於挪威西部的哈丹格(Hardanger)高原自北而南隔開此二大城市,所有公路都得先征服這座天然屏障。然而,阻擋前行之路的還不僅止於此,壯麗的索格內峽灣和哈丹格峽灣也是一道道難以超越的鴻溝。
除了水深過深無法構築橋梁以外,在維護自然景觀的要求下,政府也不允許地表出現過多如橋梁之類的大型人工建物,於是搭渡輪成為該地區重要交通方式。
不過,有限的班次和耗費時間卻是渡輪的致命缺點,除非是遠道而來的國際觀光客,才有興致慢慢欣賞各大峽灣的山光水影;相對地,當地居民只盼望渡輪儘快到達對岸,繼續開車趕路。
。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