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潘美玲(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一九六二年,美國環境倫理學家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出版《寂靜的春天》一書,揭露了人類濫用殺蟲劑造成鳥類噤聲、生物滅絕。「……我們對榆樹噴灑了農藥,知更鳥就不會在春天啼唱。行經我們熟悉的榆樹葉-蚯蚓-知更鳥這般的循環週期,它們反映的生命和死亡,科學家們稱之為生態網絡。……」
二○二○年,世界面臨了另一場春天的寂靜風暴,這一次死寂的是人類的世界。因為新冠病毒(COVID-19),人類自囚家中,城市空蕩,機場成了停機坪,觀光景點變成不可及的明信片,平日車水馬龍的高速道路上,人跡杳然……,世界成了一個超現實的安靜劇場,從高空中照見空無一人的街景建築好似樂高模型,靜美死寂。
疑似禍源的一隻野味蝙蝠,牽動全世界的公衛神經,一株肉眼無法得見的新型病毒,癱瘓了全球的民生經濟,迄今二百四十六個國家及地區相繼淪陷,死亡人數超過七百零六萬人(截至二○二三年六月十一日為止)。人與自然的分際,失去了分寸,逾越紅線之後,自然界的反撲,勢所必然,時機只在遲早。
當世界淨空,人類方了解到,原來自己才是地球最大的汙染源。
工廠停工、車輛不再噴汙、碳排量減少,在疫情發生前後的衛星雲圖上,二氧化碳濃度的比照之下,我們看見一個乾淨許多的地球;動物的世界,也因人類中心主義的退位,反而得到了喘息的空間,甚至自在愜意地遊蕩於城市之中。
從嚴格要求佩戴口罩、「相愛不相親」的社交距離,到被迫與世隔離的居家檢疫、遠距教學,人際互動既遠又近,群聚等於致命,而無法企及反而更顯珍重;人人耳提面命勤洗手,避免病毒入侵汙染,但孰知人心的貪念,為害更甚。
新冠病毒成了一個篩檢人類世界的放大鏡,嚴厲地檢視著各國的醫療設施、健保制度,乃至法治、自由、民主體制……。有如野火燎原的疫情,更究責到世界衛生組織(WHO)初始的偏袒輕忽;終極而言,病毒昭示了地球公民:我們都坐在同一艘名為「共業」號的大船上。
「地球上生命的歷史,始終是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歷史。」近一甲子前,瑞秋.卡森提醒了人類與萬物相互連結、相互依存的事實,人類是自然生態中的一環,然而行色匆匆、無所不能的「萬物之靈」卻日漸淡忘。
今日,因新冠病毒的蔓延,世界自此再也不同,這個一度凍結全球的世紀災難,也給了我輩一段閉關省思的寂靜時光。只不過,當街道再一次又充滿人潮時,人類還會記得這一年春天的「空城記」嗎?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保持距離 以策安全
[Not a valid template]
↑ 台北慈濟醫院因應新冠疫情,請求診民眾於戶外先行分流,再入內進行掛號就診。(攝影/安培淂)
[Not a valid template]
↑ 台灣防疫成績表現優異,在全球疫情肆虐之下,仍能正常上班上課,但搭乘捷運必須嚴格遵守佩戴口罩的規定。(攝影/劉子正)
沒有觀眾的舞台
[Not a valid template]
↑ 中華職棒閉門開打,這是全世界唯一舉行的職業棒球聯賽,台中洲際棒球場的中信兄弟對統一獅比賽,也是一場沒有球迷的競賽。(攝影/中央社/張新偉)
到不了的明信片
[Not a valid template]
↑ 巴黎最著名的地標艾菲爾鐵塔,受新冠疫情影響,景區空空盪盪。(攝影/Bruno Morandi)
[Not a valid template]
↑ 自行車送貨員站在冷清的羅馬競技場前,每年被大批遊客蜂擁包圍的景點,如今慘澹冷清。(攝影/Adriano Valerio Marzi)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