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馬來西亞土生華人 赤道上的多元薈萃

撰文/黃子珊(經典雜誌特約撰述)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事得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古時候,中國男子遠洋冒險,在東南亞停留時娶了當地女子為妻,從此落腳,開枝散葉。此後,中華文化與在地文化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不斷交匯、融合。在馬來西亞,他們的後代至今仍住在祖輩當初落腳的吉蘭丹(Kelantan)、登嘉樓(Terengganu)、馬六甲和檳城等地,過著一種「既非華人、又異於當地本土文化」的生活。而他們共同的名字,就叫作「土生華人」。

在吉蘭丹超過三百年歷史的土生華人村落──巴西巴力(Pasir Parit),一切彷如昨日。

清晨,霧氣緩緩散去,露出了隱蔽在叢林中的高腳屋。楊金秀阿嬤打開木板門,讓陽光照進屋裡。大廳中央,紅通通的對聯貼滿牆壁門楣,居中一個大大的「神」字格外醒目。這是阿嬤每天要燒香敬拜的「神」──沒有任何雕像或畫像,這裡人人都是這麼做的。

「有聯就是華人的家,沒聯就是馬來人的。」阿嬤不會中文,這些她看不懂的對聯,沒有名字的神明,卻是她對自己身分最堅定的連結。

阿嬤的第一、二代祖輩都與暹羅(泰裔)女子通婚。她是第六代,和村裡其他兩百戶人家一樣,世代過著與暹羅人、馬來人混居的生活──住高腳屋、穿紗籠(馬來長筒裙)、用手抓飯、說一種混雜馬來語和暹羅語的福建話;到暹羅廟祭拜,也依華人習俗過節、拜神、祭祖。很多事情阿嬤都解釋不了──祖祖輩輩以來,日子就這麼過的。只是這個「祖輩」從何而來,何以遷移此地,對她而言,一如早晨的大霧,早已無跡可尋。

「兩千年以前的漢朝,即有中國人在馬來半島東海岸的登嘉樓、吉蘭丹登陸。宋朝也有文字記載有漢人居住在登嘉樓;二十世紀初在登嘉樓出土石碑上的文字記載於一三○三年,相信是在泉州所刻。」文史工作者劉少雄一邊說,一邊在紙上畫出東海岸長長的海岸線。其時,中國往返印度的航線上,東南亞港口是必經之地,「早期遠洋的中國男子沒帶家眷,就與當地女子結婚,定居於此。」

十九世紀中葉後,當大批華人隨「下南洋」熱潮到來,東南亞的土生華人聚落早已成形多時。為了區別後來抵達的「新客」,人們把這群土生土長的後裔統稱為土生華人,包括峇峇娘惹。老一輩的多半不諳中文,追問祖籍,往往也只能含糊地說出「福建」二字。

大時代下的異族通婚

在土生華人群體中,福建人確實占大多數。早期福建耕地貧瘠、人口擁擠、局勢動盪,迫使人們很早就出海討生活,亦間接成就了優良的造船技術,而良好的船隻又帶走更多移民……。

「但吉蘭丹華人最初並非成群結隊而來,而是個體戶居多。」吉蘭丹華人歷史及文化協會會長黃崇銳展示他和太太譚麗屏田野調查時拍到的照片:「像這個家庭,兩兄弟撐個船就來了,後人還把船板保留至今。」據說,當時吉蘭丹馬來統治者禁止馬來人和華人通婚,華人於是娶暹羅女子為妻。此後,他們開墾拓荒,沿河開拓了近七十個土生華人村落。

巴西巴力是其中最大的村落。祖輩開墾建村的故事,許淂敦聽爺爺講了不知多少遍:「我們家第一代從福建同安先去到泰國,再輾轉到吉蘭丹落腳,並娶暹羅女子為妻。第二代不甘於守在父親的園地,偷偷帶了兩個弟弟到這裡開闢新天地。這裡土地肥沃,好幾代人都是靠種稻為生的。」如今許家已繁衍至第八代,占村裡七成人口,並世襲著領導者的地位。

直到今天,異族通婚在村裡仍是平常事。不同的種族和宗教,總能以最柔軟的姿態找到共處的方式。土生華人自小就與馬來鄰居一起放風箏、打陀螺、看皮影戲。長大之後,有人成了製作馬來彎月風箏(Wau)的師傅,楊福成則和一班馬來樂手成立皮影戲團,四處演出,「除了馬來慶典,華人廟宇也會做皮影戲酬神。」

皮影戲是古老的馬來藝術,演出多以古印度神話《羅摩衍那》為素材。一九九○年,吉蘭丹政府因皮影戲含有「非伊斯蘭元素」,禁止穆斯林演出。楊福成因為土生華人身分,意外得到豁免,「原本二十個師傅,剩下我一個。」整整十年禁期,他獨自勉力支撐,一度還借用土生華人朋友的名字為馬來樂手團員申請准證。

唱戲五十年,他獲獎無數,已是聞名國際的皮影戲大師。誰也想不到,當初近乎絕跡的馬來藝術,竟由土生華人傳承至今,「一日沒找到接班人,我還是會繼續唱下去。」語畢,老師傅拿起皮偶,轉身唱戲。鏗鏘的歌聲,不斷迴盪在愈來愈深的夜色裡。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吉蘭丹土生華人會在家裡的正廳貼滿對聯,並以書法取代神像祭祀。楊金秀(Eyo Kam Tew音譯)謹記祖輩叮囑,每天燒香拜「神」。
[Not a valid template]↑ 吉蘭丹政府曾禁止穆斯林演出含有「非伊斯蘭元素」的皮影戲,自小學習皮影戲的土生華人楊福成,獨力扛下傳承這項馬來傳統藝術的重擔。
[Not a valid template]↑ 登嘉樓三寶公廟名加了馬來文和爪夷文,有助不諳中文的土生華人信徒理解。
[Not a valid template]↑ 遊客參觀原為峇峇娘惹故居的博物館。
[Not a valid template]↑ 眾人於張再芳設立的娘惹文物館(Bibik Emas Heritage)學穿紗籠。文物館希望藉由展示文物和辦活動,復興娘惹文化。
[Not a valid template]↑ 沙巴原住民塔達納族幾乎每個家庭都有華人血統,華人文化亦隨之扎根,家中常見供奉著關公和土地公。
[Not a valid template]↑ 端午節的祭祖儀式上,張威勝(左一)和家人持香跪拜。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