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對於冷門題材,《經典》並沒有特別偏好;但或許是別人眼中的冷門,常是《經典》認定的熱門,以致於,只要值得報導,需要有更多人關心,不管是冷、是熱,就算事件發生地點再遠,《經典》也會盡可能地派遣同仁,不辭千里,飛往現場,為讀者帶回第一手的資料。
本期封面故事〈莫三比克:風災過後的迢遙重生路〉,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由主筆黃世澤於五月初出發,在莫三比克所進行的紀錄。在上一期蕭耀華所寫的〈大愛馳援莫三比克:伊代風災重創非洲〉中,熱帶氣旋伊代的腳步才剛離去,這個全國近半人口處於貧窮線下的國度,已然被踐踏得滿目瘡痍;誰知道,另一個熱帶氣旋肯尼斯旋即接踵而來,莫三比克的遭遇及苦難,令人痛心。
與第一篇報導稍有不同的是,世澤在本文中,除了繼續追蹤該國災後的現況,以及慈濟基金會前仆後繼的賑災、義診等活動外,對於莫三比克的宗教、文化、歷史背景等,也有清楚的交代。一如前述,當台灣有不少民眾都沉迷於選舉前期的喧囂中,《經典》還是希望有清醒的讀者,真的知道所謂的「世間苦人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除了莫國的連續報導外,由文稿召集人潘美玲所撰寫的〈種子的力量:復護山海,保全未來〉,是另一篇一般人視為冷門,《經典》卻以為不可忽視的篇章。
擔心全球極端氣候常態化下,未來的人類,極可能面對糧荒,挪威在二○○八年時,特別在北極圈內建造了一座斯瓦爾巴世界末日種子庫,庫存了高達一百萬種農作物的種子樣本。在台灣,屏東高樹鄉的辜嚴倬雲保種中心,成員跑遍世界五大洲,蒐集保存了全球熱帶及亞熱帶植物共三萬三千種,只為了,除了確保自己看過的植物,下一代也能看得到外,無論是基於糧食生產,或防風保安,我們都需要未雨綢繆。
在植物保育比動物保育更困難的今天,美玲的文章,希望能夠喚醒更多人的關心。
最後,新系列【水啊】的首篇〈從河說起:城鄉河川的復育之路〉,談的是過去為人所遺忘,近日逐漸為人所重視的城鄉河川。歷經倚賴、畏懼、隔離到親水,人水間的關係,走向一個全新階段,只是如果河川想要生生不息,永續經營,恢復自然生態,是唯一的出路。
本期豐富的內容值得讀者細細翻閱。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