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圖願景】跳脫框架,追尋自我 荷蘭教育理想國

撰文/張子午(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月初,熱浪席捲歐洲,各地氣溫紛紛創下十年、甚至百年來最高溫。緯度較高的荷蘭,往昔此時大多為攝氏二十幾度的乾爽,竟也突破三十度,幾乎創下有史以來最熱的紀錄。即便來自燠熱天氣如家常便飯的台灣,在正午的烈陽下站上一段時間,竟頭暈目眩幾乎要中暑。

但毒辣的太陽阻擋不了精力旺盛的孩子們,他們牽著腳踏車依序排隊,一個接一個地迎向考驗:先是沿著畫在地上的線條前進,小心翼翼不要超出兩旁白線;接著要跨過橫阻在地的障礙物,在車輪的晃動中保持身體平衡;然後繞圈轉進圓環,最後以S型的角度,交錯通過地上一根根圓柱,急轉彎回來後,竟然單手舉在半空,只能用另一隻手掌握腳踏車龍頭,在停止的號誌前緊急煞車。

這一番過五關斬六將的陣仗,看得人目不暇給,若不是特別說明,無意間經過,可能以為是某個小小特技團正在集訓苦練吧!儘管時有狀況發生,每個人卻都神采奕奕地接受考驗:有的小朋友平衡感還抓不穩,不時得用雙腳墊地;有的則煞車不及衝過了頭,把停止的號誌撞翻;一個高個子女生甚至還跌了一跤,膝蓋擦傷破皮,卻也不顯挫敗,坐在地上繼續看同學通過障礙。

這不是夏令營的闖關遊戲,也不是雜耍團集訓,而是位在南荷蘭省(Zuid-Holland)小鎮派納克(Pijnacker)的艾克維德(Ackerweide)小學課程之一。「這堂課的目的,是要教導學生如何應付各種路上交通狀況,那邊站著一位家長,孩子必須轉過頭並舉起手看他,接著單手煞車才算過關,他們必須要很專注當下,並即刻對接下來的狀況小心反應。」五年級導師布蘭達指出最後一道關卡細節。

要用S型穿過間隔柱列已經夠不容易了,接下來還有這麼複雜考驗反應的動作豈非刁難?但若走在荷蘭的街上,即會明白這樣的課程是完全必要且非常實際。不管城市或郊外,四通八達的腳踏車道上,各年齡騎士能夠雜而不亂地咻咻而過,除了遵守交通規則,騎在專用道上,每到路口轉彎前,皆會伸出一手向後方示意,轉頭確認後才繼續前行,此一不顯眼的小動作,象徵自律、禮儀,並牽涉到路上行人與駕駛的安全。

當前台灣正積極建置相關自行車設施、路線串聯,以及大量提供民眾公共自行車等相關硬體,但從人行道上時不時亂竄的U-Bike、馬路上不時與汽機車爭道的驚險景象,我們很少能感受到自行車文化有相對應的進展。文化的培養並非一朝一夕,每一個環節都不是理所當然,在那簡單卻重要動作的背後,依靠的是堅實的基礎教育。

腳踏車國度的小學畢業考

「我女兒五、六歲的時候,上第一堂腳踏車課,老師居然將一台車全部拆開,解說各部分零件,並實際示範怎麼保養、組裝,讓他們從很小的時候就對腳踏車有完整的概念。」張量寧回憶道,他一路看著女兒Irene每年在學校腳踏車課堂中一步步的學習過程,包括老師帶學生實際走上社區的馬路,他還幫忙擔任家長義工,提醒小朋友在馬路上要注意什麼事項。

每個荷蘭小學生在最後一年畢業前,都要接受嚴謹的腳踏車考試,就如同考駕照一樣,「筆試」完後,要實際騎上社區與學校周遭的路線「路考」。不過,不同於我們在駕訓班背口訣短期惡補原場考照,荷蘭小孩從低年級認識腳踏車開始,到高年級上路,以至最後的考試,都經過漫長而嚴謹的過程。

路考前,每台腳踏車得接受檢查,合格後才能上路,沿路並有老師或家長注意是否遵守交通規則與騎車禮儀。腳踏車對他們而言,不只是偶爾拿來運動的休閒器材,而是生活中的必需,更不會因為它太稀鬆平常而理所當然地認為所有人從小就會騎車,尤其是當孩子進到中學後,常需要騎車到離家較遠的學校就讀,了解交通守則與養成良好的行車習慣,是確保安全的關鍵。

除了腳踏車考試,在這個被水包圍的低地國度,孩子還必須通過游泳考試。但考試方式卻讓人看到獨一無二的「荷蘭式思維」——他們並非著泳褲,而是穿著平常衣物下水接受測驗。衣服泡在水裡的重量,使游泳難度大增,和平時戲水截然不同,因為考試目的不為追求速度、成績等外在表現,而是讓小朋友們熟悉這樣的經驗,當有一天不慎落水,當可自行「求生」。

荷蘭小學其他的課程也是這般謹慎周延嗎?表面上看,似乎與此相反。校門口的空地上,小孩子七橫八豎在我前面奔跑、騎著四輪小車亂竄、拿著水槍互射、在沙堆裡翻滾、塑膠泳池水花四濺……看著眼前的場景,不禁懷疑暑假的歡樂夏令營是否提前展開?

「如果天氣好,老師就讓他們這樣玩。我孩子比較小的時候,放學回來衣服經常髒兮兮、口袋滿是泥沙,剛開始會覺得又要大肆清洗很麻煩,荷蘭的老師和家長卻不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妥,他們認為多玩、多接觸泥沙,可以幫助孩子的身體感知發展。」張量寧笑著說。

荷蘭小學教育體制開始得非常早,不同於一般的六年制,他們小學向下延伸兩年,共為八年,滿四歲就可入學。這些玩瘋的就是低年級小朋友,對他們而言,上學簡直就是一直玩一直玩。「孩子的發展很重要,而不只是看結果。我們希望讓年紀小的孩子盡量玩,在玩的過程中,適度加入讀寫、算數等基本概念。比如現在夏天到了,我們為四到六歲的孩子設計露營的『主題』,每頂帳棚有號碼,還有個登記處,讓他們寫下名字以及要待在哪一頂帳棚裡,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就要學習運用一些技巧。

到了七、八歲以後,會更著重激發他們自主思考、研究的學習態度。」校長凡桑(Schumacher-van Selm)說。

「主題」設定是荷蘭小學很核心的一種學習方法。幾乎所有荷蘭小學每個學期都會針對不同年級設定不同的「主題」,老師由此特定主題出發,帶領相關課程與活動。張量寧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的「超市」主題,發給小朋友每人一點金額,實際進到社區超市,從貨架選購產品,並讓他們了解後方的倉儲系統。在大人輔助下,連收銀員都是由學生擔任,透過這樣的親身體驗,讓他們看到整個超市如何運作,及早面對真實的社會,而不是只知道用錢就可換得糖果吃。

主題式學習法

隨著年紀漸長,學習主題的知識含量會愈趨增加,五年級教室外頭貼滿了用彩紙色塊拼成的馬賽克圖案、小朋友上課時戴著紙板剪成的頭盔;這一陣子,他們教室周遭環境都跟這學期的主題:「羅馬時代」有關。

「這種學習方式不只停留在課堂上,還延伸到回家後的日常生活裡,要學生自己去發掘各種相關知識,因此,前陣子陪女兒到附近的博物館,看到羅馬的歷史、考古、建築等對後來文化的影響,我自己也學到了不少。」張量寧說。「老師還要我們在沙堆裡找寶物(模仿考古挖掘),但最後只找到一個,其他的都不知道埋去哪裡了!」女兒Irene緊接補充道。

下課時間一到,四、五人一組的學生把握時間互相練習背誦台詞,神情投入,學期末最後一週,他們就要登台演出相關戲劇,「他們正在討論關於羅馬時代的衛生系統議題」,校長凡桑在一旁為我翻譯。

我們習慣中的上學概念,不外是攤開課本坐在教室、聽老師在台上講解、在考卷上作答、用考試成績決定排名先後順序等等。造訪一趟荷蘭小學,這些概念可說都被推翻了。課本當然還是有,但最重要的,並不是印在書上的內容,老師在講台上說的,也不代表絕對權威,重要的是,每個孩子對周遭世界的好奇,以及自己發現知識的過程。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騎腳踏車上路是荷蘭小學畢業的必考項目。學校每一年都會安排嚴謹的課程,按部就班地讓學生學習正確的騎車觀念。
[Not a valid template]↑ 荷蘭小學教育最大特色是其多元化,各種教學流派與宗教背景並存,並致力讓孩子在無壓力的環境中經由遊戲學習。
[Not a valid template]↑ 不用死背課本,而要親身體會、應用生活上各種面向。荷蘭學生準備航行河面,從小就被訓練接觸真實的世界。
[Not a valid template]↑ 教育重均衡︰陳宛萱帶女兒到藝術教室,接觸不同質材與色彩以激發創造力。
[Not a valid template]↑ 阿姆斯特丹蒙特梭利中學歷史悠久,也是荷蘭最大的蒙特梭利綜合中學,教學方式自由開放,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校舍外牆上,有許多藝文領域傑出校友的身影。
[Not a valid template]↑ 荷蘭教育著重團體合作。阿姆斯特丹蒙特梭利中學學期末美術課,同學分組合力完成畫作。
[Not a valid template]↑ 荷蘭小學散布在社區裡,社區綠地即是學生的操場,安全而熟悉的環境,讓孩子無憂無慮長大。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