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黃義良
我暱稱我們一家人為「黃家小隊」(成員是我及內子淑芳與兒子阿寶及女兒小妞),這個小隊在偶然的機緣下走入台灣的山林丘壑,而後,登山健行成為我們一家共同的活動,無論高山、中級山與古道都有我們的足跡。我們一家從誤打誤撞中,行入山林間,從繁華都會中出走,也走出自己的道路。
許多人好奇地問:「你是正規系統的教育博士,也在大學開授『親職教育』,為什麼會用這樣另類的教養方式?」這問題很難回答,就像我常說,親子登山緣起於偶然。也有人恭維我們將親子登山當作一種私房教育思維,山友說這是一種「教養哲學」,但是其實也沒那麼深奧複雜的構想。
山友常問我「應該『完百』了吧?」「求學時是登山社好手吧?」甚至有人直接猜「帶小孩登山是補償心理或投射作用」。答案其實都是否定的。更多人問我,為什麼喜歡帶孩子走進山林?其實只因走入山林,能夠看到台灣最美的地方,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能讓大人感到愉悅,小孩覺得快樂!
大自然是父母與孩子的教室
大自然是座沒有屋頂的教室,卻有豐富的能量,能夠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滋養的來源。當我們從都會中的水泥叢林出走,才能開始孕育寬闊的視野和夢想。慶幸台灣的深處,還有這樣的山林環境,可讓孩子擁有生命真實的體驗;更慶幸的是,與孩子攜手登山,為養育過程增添了許多美好與樂趣的回憶。
但是要怎麼帶孩子走進山林?大人若是久居都市,與自然山林脫離太久,不知道如何帶領孩子接近山林,其實也無妨,因為親近山林的探索技巧是需要適當學習和引導的。然而別忘記:態度最重要,遠勝過技術!只要願意轉變觀念,撥出時間,稍加準備和學習,帶著孩子一起攜手走進山林,重新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中,就對了!
心理學上有案例說:孩子喜歡自發性地塗鴉畫畫,大人總急著予以獎勵,並指引畫法,最後,孩子卻不想畫了!孩子喜歡自主地歌唱,大人趕緊給予歌譜,並指導正確而標準的唱腔,最後,孩子閉起嘴巴,不想唱歌了!這是什麼緣故?最可能的原因就是「把遊戲變工作」。孩子原本就有主動探索和自我滿足的潛能,過度引導和規範,反而是揠苗助長。登山也是一樣,父母們要有正確的觀念。
在山林中,隨時隨地都是教育的場域,許多知識是書本上無法教導的,包含情意層面,如登山過程中與山友相遇,彼此打氣、禮讓與協助,更重要的是能敬山、愛自然;知識面則是事先討論路線、瞭解該行程地形與地貌、歷史遺跡、辨識動植物及附近的山頭、溪流;技能面有克服地形、練習裝備使用、食物及裝備分攤等……,這些觀念才是過程中最重要的學習;經由深度的參與,才有豐富的教育意涵,親子攜手一同成長,從中收穫會更多。
雖然現今已有一些父母明瞭戶外活動對孩子的啟迪功能,卻也常看到這樣的場景:走在古道上,家長一直叮嚀著孩子:「趕緊把這昆蟲的名稱背下來……趕緊把這駐在所建造年代和名稱記起來,以免忘記……」這樣的思維,與教室內上課並無兩樣。
再者,登高山時,也看到一些家長,只重視能否攻上該座名山的三角點,一路惦唸著小孩:「人家都走十幾座百岳了,你如果不認真走,怎麼趕得上別人呢?」這樣一來,不知不覺又把遊戲變成工作,甚至是一種競爭、考試。不可否認地,「攻頂」是登山人的一項指標,能夠走到三角點很重要,因為它具有象徵意義。但更重要的是,在每次的登山過程中,孩子應該也多少獲得某些精神上的鍛鍊和提升;能努力地登上一座山、走完一條古道,堅持到最後,這不就是一種成長嗎?
紀伯倫(Khalil Gibran)說:「父母是一把弓,子女是生命的箭,我們可以將他們盡力送向遠方,卻不能規定他們落點。」當我們攜手走過台灣約五分之四的百岳高山,一起登上五大山脈的頂峰,在五嶽三尖上愉悅地歡呼,未來只要孩子願意,我們會繼續攜手走過千山萬水。不要求一定要「完百」,也不需預設目標,因為這過程中已經構築了太多美好記憶。大自然是座無窮的寶庫,台灣山林更充滿無盡的知識與美麗!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台灣多山,且處處美景山山驚奇,梅嶺一線天僅容一人通行,對家長與孩子都是考驗。
[Not a valid template]↑ 雪山西稜,沿途水源雖不虞匱乏,但山區中瞬息萬變,走完全程前,仍需步步為營。
[Not a valid template]↑ 為一睹嘉明湖美景,一行人在南二段新康叉路口的瑞雪中啃食結凍的麵包果腹。
[Not a valid template]↑ 秉持「不怕苦累,怕平淡乏味」,關山大斷崖雖有「死亡稜線」之稱也勇於挑戰。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