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季節雨遲遲未至,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微風徐徐,路邊塵沙輕揚,眼目所及不見半片雲彩。此景對寮國班古曼(Ban Komen)的農夫來說,著實不是個好兆頭。沒有雲,表示沒有雨,沒有雨,就沒有茶菁。
班古曼位於豐沙里(Phongsaly)省東側,坐落在曾是蒼翠樹林的山丘上,是一座僅有數百人的小村莊,也是寮國境內最偏遠的居住地之一。村民多為農夫,他們在最近十年,傾力栽種茶葉。在寮國北部邊境,已有好幾個世紀,茶樹一直保持自然野生,其樹齡估計有四百餘年,至今仍屹立在崎嶇的山坡上。截至目前,寮國政府才開始對之廣為宣傳,希望能吸引遊客前來,探訪這遺世獨立的淨土。
極品寮茶,中國製造
我坐在卡車後座,每逢彎路車子便顛簸不已,前座坐的是亞歷山大和帖木兒,與雲南籍的司機一路閒聊。他們是一對俄國年輕茶商,也可能是這個地區僅有的歐洲商人。他們自己也生產紅茶、綠茶和一些普洱茶類。亞歷山大向我保證,寮國的茶葉品質獨一無二,絕無農藥和化肥殘留。因為長年來,無人重視寮國老茶樹,故它們能混生在樹林中,不受干擾。在當地人眼中,茶與水從來沒有太大分別,都只需稍加處理即可飲用。但對中國人來說,除了飲茶的態度與寮國人大相逕庭外,他們還看到了高品質的寮國茶葉,為一大商機,這一點亞歷山大也看到了,並讓這對茶的熱情,帶著他展開寮國的發現之旅。
我們抵達比班古曼還小的村落班佩雅西(Ban Payasi),拜訪來自雲南的中國茶商,也是寮國茶市的老手劉先生。地方茶農剛採來一袋茶菁,他秤秤重量說:「才兩公斤多!近日採收量都如此,根本做不出多少茶,更別說獲利。」
劉先生坐在自家門廊陰影下,他做生意的方式其實相當簡單,每天等著茶農送來茶菁,然後秤重、付工資,接著將茶葉堆在盤子上,置於房子後方的竹造屋頂下。等到茶葉在室內萎凋完成後,再進行「炒菁」抑或單純地經日曬乾燥。劉先生與大部分中國茶商一樣,主要生產有普洱茶之母的「曬青毛茶」。從製茶角度來看,「毛茶」指的是一種半成品,需要再加工處理才能變成飲用茶葉。曬青毛茶大多以散茶出口到中國後,才被製成著名的普洱茶餅。而一些銷往中國市場的紅茶和綠茶,也都來自寮國茶葉,然後在中國製成商品。
諷刺的是,寮國茶葉一到中國,便被換上中國產製標籤。有人認為此舉是欺騙消費者,但許多中國人並不以為意。
「寮國缺乏茶葉精製和包裝的經驗,想在寮國找到合適的包裝材料更幾乎不可能,如果有,也肯定是從中國和泰國進口而來,」亞歷山大表示。另外,包裝茶出口會被課百分之五的稅,且中國關務機構對成品也要添上進口稅,基於此,無怪乎中國商人偏好進口半成品。
豐沙里省毗連鄰雲南的西雙版納,兩地的氣候、土質和地理不分軒輊,如果雲南是普洱和其他知名茶葉的產地,何以寮國北方無法同樣生產優質的茶葉呢?根據研究,寮國北方是盛行於七到十三世紀間的「茶馬古道」南支。歷史也記載,在千年前即有茶葉從寮國進貢至中國。姑不論過往,寮國北方有茶葉生長的理想條件和特點是不爭的事實。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世人熟悉的「金三角」過去滿山遍野毒人無數的罌粟花,已為一碧萬頃的茶園取代。
[Not a valid template]↑ 曬青毛茶經炒菁日曬後,常運往雲南製普洱茶餅。
[Not a valid template]↑ 寮國基礎建設落後,大雨過後,公路往往泥濘不堪,嚴重影響包括茶葉在內的貨物運輸速度。
[Not a valid template]↑ 百年茶樹枝繁葉茂,為免過度採摘,每日嚴格控管採摘量。由於茶樹參天,採摘不易,只有年輕與技術純熟的工人能勝任。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