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末中國在西方的船堅砲利壓迫下喪權辱國,到五四運動提倡「賽先生」為一標竿,使得許多人把「科學」視為一種客觀的真理,以及社會進步的不二準則。
江才健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切入,闡析近代科學的文化源頭實為對西方基督宗教文明的依違妥協,而二次大戰時雷達與原子彈等科技武器的巨大威力,有戰後各國大力投入資源於科學之新趨勢。此一創舉雖使科學景象蓬勃,然其過於專注線性實證與簡近因果的先天特質,面對著日益複雜的自然或人文領域問題,常顯出捉襟見肘之窘況。
本書分為「科學與文化」及「科學人群像」兩大部分。作者透過許多親歷的生動科學故事與逸事,以及描寫親身悠遊、訪談的當代中外科學大家,呈現科學人物的高貴和卑微、卓識和偏見,並描繪人類在科學創造中迎向無限未知的想望,以及人類永難超越的先天局限。
2010年榮獲第三十四屆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
推薦序
讓我在失望中仍有希望的科普作家 / 曾志朗
自序
科學如何夢醒
科學文化
日內瓦湖畔的沉思
由西西里島到諾貝爾獎
近代科學是如何勃興的?
他們曾反對近代科學
當代科學的危機何在?
超越科學之後的新思維
愛因斯坦來了,坐好!
桑默斯說錯了什麼?
宗教與科學的孿生關係
科學革命與非洲的崩潰
原爆罪與罰
知識封建主義的危機
宇宙的真相是什麼?
科學的品味
科普行不行
物理科學可以認知生命嗎?
格物觀心與京都傳統
廚房裡的科學家
華生和楊振寧的聰明
科學大哉問
人、自然和科學
找尋上帝的粒子
蝴蝶與颶風
科學能從宗教學到什麼?
諾貝爾獎為什麼?
金融風暴的科學因素
達爾文演化論的文化疏離
約翰‧麥道克斯的遺產
哥本哈根的氣候如何?
異國文化的美感
學術的價值何在?
誰相信霍金
五四運動和文化啟蒙
生死與科學
為什麼要學數學?
科學與人像
介於上帝和教宗之間的物理學家
奇愛博士
量子物理的活傳奇
學術林園中的隱者──戴森
華生的雙螺旋人生
誰識王淦昌?
葛爾曼與夸克
物理科學的典範
主導諾貝爾獎的兩位科學家
看那些俄國的科學家
朗道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