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裴凡強(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攝影)
來到宜蘭,能感覺到頭城外海不到十公里處的龜山島彷彿很受重視,不只交通部觀光局官方宣傳龜山島「是宜蘭最著名的地標,也是宜蘭人的『精神象徵』」;此外,矗立於烏石港畔,被定位為「認識宜蘭之窗」的蘭陽博物館,就在門口放上了黃春明對龜山島的詠嘆調,還複製了一幅廖繼春的畫作,似乎這東西寬三點三公里,南北長一點七公里,面積不到三平方公里的小島,就是左右噶瑪蘭遊子們心中憂喜的依歸。
「阿藝倌真正,噶瑪蘭厚雨水」,台灣各地淫雨霏霏,宜蘭更是難得有一天是雨霽天青。不過,在難得的晴空下,往往龜山島也朦朦朧朧,看不真切。這形似烏龜的火山岩堆積物,令人聯想《莊子》中「留骨而貴」的楚國神龜,供在廟堂之上,遙不可及,而解除軍事管制,開放觀光都十二年了。
扣除了山地與崖谷這些人跡罕至之地,龜山島比數據上顯示得更小。但自蘭陽平原的那頭看來,隨著不同的角度,龜山島恍若真的活靈活現地搖頭晃腦了起來。
或許正因每當進出宜蘭時,這大烏龜宛如默默地佇足海上,為鄉親送往迎來,於是親切感也就油然而生,只是就算是宜蘭在地人士,對於這個舉目可見的「精神象徵」同樣一知半解,說不出它的來龍去脈,道不來它的前世今生。
「頭城鎮龜山路?」坐在計程車上,戴玥玫滿是驚訝地問,而當道明來意,要採訪龜山島的「前居民」時,她更是雙眼圓睜。尤其這裡連GPS都沒有顯示,在頭城大街想要問津,路人也搖頭如博浪鼓,直到一個幽靜的派出所,值勤的員警睡眼惺忪遙指前方,說那叫「仁澤新村」。
龜山島變仁澤村
仁澤新村就是故往龜山島居民的家園。走近入口,似乎馬上取得了仁澤「新」村與龜山「舊」址之間的連結,家家門牌都刻有原鄉的浮雕,處處路燈都掛上故里的圖騰,街頭巷尾真的都是鄉親故舊。
這個社區位於海濱與小丘陵地間,住戶的透天厝聚落呈階梯狀,櫛比鱗次分布於巷弄內,讓人頗有種港片中調景嶺的況味。
雖然車水馬龍的濱海公路在旁,叫賣漁獲的大溪漁港在側,但是社區,卻兀自給人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鬧中取靜之感,與縣內其他地方相比,就是有種虛無縹緲的相異之處,或許是因為整個社區都是「新移民」之故,也可能就是連宜蘭縣民都不清楚這個地方的原因。
新村的居民活動中心內,老人們正在用餐,葷素食俱全,負責烹飪與打菜的婦女都來自龜山島,中午輪流擔任志工,讓同鄉情誼可以流芬賦采。對待來訪者,婦女們一樣親切,營養午餐,也有客人的一份。
「我們這兒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居民都是從老家一起搬過來的」,所以為了服務當年一同「播遷來台」的鄉親先輩,身兼數職的龜山島大家長簡英俊,辦理社區老人營養午餐已經有多年。龜山里里長、龜山島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以及拱蘭宮管理委員會副主委「三位一體」,說他是龜山島的大家長並不為過,在不清楚里長有其存在之必要性的都會人來說,簡英俊卻是承先啟後的關鍵人物。
據統計,在龜山島全體居民遷徙之前,人口最多時曾達一百零六戶,居民超過五百人,但是若以「龜首」、「龜甲」與「龜尾」來區分地貌的話,適宜人居的平坦地型實在不多,故而居民與學校、發電廠和自來水廠都集中在龜尾部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龜山島小檔案】
- 面積:2.84平方公里
- 人口:居民全數遷移至宜蘭縣大溪鎮。目前僅有海巡署弟兄駐防,編制約10人。
- 海岸線長度:約10公里。
- 地形特徵:龜山島位於宜蘭市東方約12公里之海面,為晚近因火山作用所形成之島嶼。以形似烏龜而得名。地形可以分為「龜首」、「龜甲」、「龜尾」三個部分。頭東尾西,地質為安山岩質熔岩流以及火山碎屑岩之互層構成。近7千年來,至少發生4次火山活動,與大屯山同為台灣「唯二」的活火山。
[Not a valid template]↑ 龜山島上龜尾潭畔的白衣大士乘龍像,除庇佑島上官兵與遊客平安,據說撫摸龍口亦可招財。
[Not a valid template]↑ 龜山島居民人去樓拆多年,每回故里,宜蘭縣龜山里里長簡英俊坐在少數未拆除的頹圮老屋,思前想後的是要如何讓故鄉歷史流傳下去。[Not a valid template]↑ 有「蝠」了!瀕臨絕種的台灣狐蝠棲息於樹,以花、果和嫩葉為食。(攝影/李涵君)[Not a valid template]↑ 位於「龜尾」的昔日軍事坑道,全長約八百公尺,內有九○高砲、機槍展示,瀰漫著軍管風情。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