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人生】提升幸福指數

撰文/釋證嚴

數十年來,社會隨著經濟成長,大家生活日漸富足,追求享受的欲望也不斷地升高;然而佛陀教育我們,許多造作惡業,都是源自一念心的偏差,須知貪欲猶如無底洞,也如心靈的海嘯,往往釀成心靈災難。

無形的心念,會影響有形的乾坤;因此我們在二○一一年開始推動大齋戒,期待藉由慈濟人齋戒來帶動社區,讓大眾理解到天下災難偏多,天地告急必須及時覺悟,進而能在生活中克勤克儉、少欲知足、力行素食,以保護大地、調和天氣。

看到媒體報導非洲多處發生飢荒,人民普遍苦於飢餓;尤其是在辛巴威,乾旱導致飲水嚴重缺乏,當地人多飲用露天泥洞裡渾濁汙水,且就地挖坑如廁,毫無遮蔽。慈濟人設法幫助他們建造廁所,不僅讓他們生活有尊嚴,也避免排泄物不慎汙染土壤、水源,而傳染病菌。

反觀台灣,據報導指出,台灣的幸福指數偏低。其實台灣生活水準已提高,為什麼會幸福指數偏低?尤其看到天下許多窮困人正陷飢餓,在惡劣的環境中求生,想想我們能衣食無缺,應該要常說:「我好有福」來自我祝福。

其實幸福、不幸福,繫於一念心的轉變。佛陀時代,僧團中有一位比丘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他出家以後,每天呼喊:「好快樂、好快樂!」有的修行人聽了告訴佛陀:「佛陀,您的堂弟雖然出家,但是內心卻未捨離欲念。」佛陀問:「你怎麼知道他未離欲念?」修行人說:「他天天喊著『快樂、快樂』,內心不就是還停滯於皇宮裡的享受?」

佛陀說:「好,我來問問他,你們去找他來。」這位比丘來到佛陀面前恭敬頂禮,佛陀問他:「你出家了,內心還貪戀著皇宮裡的快樂嗎?」比丘說:「佛陀,此刻我的心無掛礙、無貪念,這分靜寂清澄的快樂,哪是汙濁的享受欲念比得上?」

可見,同樣名為「快樂」,卻是不一樣的心境。所以要提升自我的幸福指數,必須先改變心念,降低自己的欲望,能感受到有福、快樂,就能用愛幫助苦難人。

常說要見苦知福,能知福、惜福還要再造福──在生活中花用八分足夠即可,省下二分用來幫助他人,幸福是自己「做」出來的,在生活中顧好心念、發揮愛心,就能提升自我的幸福、快樂。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