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潘美玲(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攝影/黃世澤(經典雜誌攝影)
太平洋就在我的腳下,浪聲濤濤,颱風每年定期從海洋夾風帶雨狂掃島嶼東部,眼前一片片崩塌的土地正是它發威的傑作,從海面快速隆起的土質鬆軟、飽水,開闊的裸露地,提供飛散而來的孢子條件不錯的生長環境,也正是因了此種天時、地利,筆筒樹(Cyathea lepifera)在台灣找到它最佳的繁衍機會。
「年輕的身體住著一個古老的靈魂」,台灣島與筆筒樹的相遇,正是這樣的緣分。
台灣是一座地質年輕的島嶼,隸屬桫欏科(Cyatheaceae)的筆筒樹祖先卻來自侏儸紀以降的億萬年前,隨著陸離島的海底板塊運動遷徙到這片土地上。
頭頂羽扇葉,腰挺蛇木柱,若以身高論,筆筒樹可是低地森林裡最挺拔出眾的蕨類王者。隨著葉片枯萎而殘留落葉遺痕,形塑出筆筒樹莖幹如龜殼花紋的生長痕跡,「蛇木」之名因此而來。
筆筒樹被一九七五年生效的〈華盛頓公約〉(瀕絕野生動植物貿易公約,CITES)列為二級保護植物。這種被世界各國視為珍寶的大型樹蕨,全球僅分布於東南亞地區,北從日本琉球群島(奄美大島),向南經過台灣、菲律賓中部帕納島,中國福建沿海山丘則留存少數天然植株。
在台灣,或許正因為太熟悉、太常見了,反不覺得它的珍貴。二○○六年,筆筒樹大量死亡的新聞見諸報端之後,甚至還有人認為是不是太小題大作了?
自然生滅或疫病危機?
筆筒樹短期間大量萎凋,且範圍一直擴大中,今年夏季的發病狀況似乎更形嚴重。根據林務局委託林試所在台灣北部(宜蘭、基隆、台北市、新北市、桃園、新竹)進行調查,發現死亡罹病的植株達百分之三十以上,百分之六十的調查點皆出現罹病或死亡狀況,並呈現由北向南的蔓延趨勢。
一位不願具名的志工憑著一股傻勁,一步一腳印地踏訪了北部土城山區三百條步道、一百五十公里,花了三個月時間,記錄一萬六千多株病絕的筆筒樹,揭露了筆筒樹罹病情況遠比官方樣區取樣的統計還要嚴重許多,有些地區死亡率甚至高達八、九成。「這還只是步行可及的範圍,在人類視野以外的深遠山區呢?」
進入台北近郊富陽公園及中埔山步道,平日高聳的綠色遮陽傘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根根垂頭喪氣的枯木。一株株站著死亡的筆筒樹,怵目驚心地讓人聯想起古代的「站籠」酷刑。
環境自然主義者認為大自然生滅有時,人類不需多予插手、置喙。樹木的枯萎、死亡是生物宿命,枯倒的樹木讓出了空間及日照,甚至有助於林間生態演化,是一種重要的自然演替,然而,如果是不自然死亡,甚至可能爆發蔓延的疫情呢?
一般而言,筆筒樹外圍葉片枯黃凋落是正常現象,這些落葉遺痕,每脫落一次便在莖幹上形成一處漂亮的蛇紋,但若是接近中心點的初生葉片也呈枯萎狀,那就極有可能是生病了。罹病植株除了中心葉片褐黃化或紅化萎凋之外,髓心組織亦出現褐化腐敗,並發出不雅異味。
從一株綠傘變成一根如燃燒殆盡的黑褐火柴棒,筆筒樹並非一夕暴亡,人類為何視而不見?
或許人類對生態的忽視,就像「溫水煮青蛙」,在不知不覺中無力回天。而這一根根矗立在林地間死諫的火柴棒,有否可能點燃島內生態意識的覺醒?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台灣寶貝 筆筒樹】
筆筒樹屬於桫欏科,筆筒樹屬,別名蘭盆筆筒樹、蛇木、山棕蕨、蛇木桫欏等。為高大的樹狀蕨類,莖幹粗約15~20公分,常高達7~8公尺以上,分布於全島海拔1800公尺以下之闊葉樹林內或路旁林。
筆筒樹在全球僅分布於台灣、琉球、菲律賓及中國福建少數地區。
[Not a valid template]↑ 對山友來說,布滿蛇紋的筆筒樹提供另一種宇宙洪荒的神祕想像。台灣是全球少數擁有大量筆筒樹自然植株的國家,然而近年來,筆筒樹卻因病害侵襲垂頭斷枝。
[Not a valid template]↑ 法鼓山上移除的筆筒樹病株,底部已出現腐爛及蟲跡。
[Not a valid template]↑ 實驗室裡黃曜謀展示試管中蒐集保存的孢子,一旁則是筆筒樹復育箱。[Not a valid template]↑ 蕨妙天地裡分區栽種了兩百多種不同海拔、生態環境的蕨類,「賞蕨」比諸賞花,另有不同的迷人之處。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