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對於慈濟五股環保教育站來說,站內到處都是寶,卻唯獨年近八十的謝玉英,堪稱寶中之寶。
一如許多人的認知,年長的志工,多半是兒孫顧及他們獨居,所以送往環保站做環保,除了可以排遣寂寥外,也可以為社區、為環境、為地球,付出一份心力。
隨著年事漸高,玉英阿嬤也不例外。但和其他人不同的卻是,早在她的髮灰白、背微駝之前,老人家已以她一人之力,做了近三十年的環保。
「近三十年」,意味著當時就連慈濟基金會,也尚未正式推動環保。但只因一心想幫助那位「很慈悲的花蓮師父」從事濟貧,儘管自己只是一名女工,家裡還有六個小孩嗷嗷待哺,年輕的玉英阿嬤,也想方設法,一心攢錢做善事。
精舍之旅,環保之路
位於中山高速公路旁的五股環保教育站,每天清晨五點,微弱的天光中,都會有一個嬌小卻勇健的身影,準時前來開門。那是每天都以環保站展開一天生活的玉英阿嬤。在虔誠禮佛完畢後,她會先行在比自己更大上十歲的先生陪伴下,兩老共騎一部摩托車,到附近山上一個固定的回收點整理廢紙箱,同時照顧鄰近的自家菜園。
「三十幾年前,阮厝就蓋在對面的溪底。」綑綁好廢紙箱後,玉英阿嬤繞到菜園,花了幾分鐘,把累積了好一陣子的廚餘,平均地灑在土壤上。指著不遠處的一間舊房子,從頭到尾一直在忙的阿嬤,這會兒終於願意稍事休息,聊聊自己的人生。
阿嬤說,十八歲那一年,她從新竹嫁到五股。婚後,先生待她雖好,卻礙於窮困,生了六個孩子的兩人再怎麼省,生活都捉襟見肘,更別提萬一小孩當中,有任何一個生病或出問題。
因為生活實在太苦,玉英阿嬤逢廟必拜,藉此尋找心靈寄託。有次,一個平日就常與她到處拜拜的朋友對她說,「花蓮有個師父,聽說很靈感,妳要不要去試試?」
聽到「靈感」兩個字,阿嬤的眼睛都亮了。只是她怎麼想都想不到,當她好不容易湊了錢買了車票,千里迢迢地跑到花蓮時,卻發現花蓮的師父,竟然比她還窮。
「我在那裡睡了一個晚上,發現他們的房間,都是用木板拼的。稍微轉身,就發出ㄍㄧㄍㄧ拐拐的聲音。」阿嬤說,不只這樣,師父們生活雖清苦,卻還秉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精神,在證嚴法師的帶領下,除了自己種菜自己吃外,還兼做蠟燭、嬰兒鞋等,幫助貧苦人家。
就在當下,什麼靈不靈感,阿嬤全忘了;無止盡的感動,塞滿了她的胸口,叫她在回五股的火車上,一邊頻頻拭淚的同時,一邊忍不住地想著,自己該怎麼做,才能幫上忙?
當時,她先生替人家拔竹筍,一天的工錢不過二十多塊;就是阿嬤自己,在遠東紡織廠當女工的工資,就是再辛苦一個月也才兩百塊。但環境越惡劣,似乎就越激發起阿嬤潛藏的鬥志,看中當時五股地區少有人拾荒,腦筋轉得快的她,發現這簡直是個天降的「商機」,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她訂下了一個作戰策略,即以後上班賺的錢就拿來養小孩;撿破爛的變賣所得,則全數捐出來當善款!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阿嬤的先生受她影響,近年來也開始茹素,做身體環保。
[Not a valid template]↑ 從一個人拾荒捐款,到與五股環保站志工們一起努力,玉英阿嬤始終默默付出,贏得站長李憲雲(前立者)的敬意,人前人後,都暱稱她為「阿母」。
[Not a valid template]↑ 雖然謙稱沒上過學、受過教育,但一輩子貼近土地的阿嬤,卻比誰都更了解、重視環保。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