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一九六七年,當任職於美國杜邦公司的納桑尼爾·惠氏(Nathaniel Wyeth)著手開發能夠裝盛碳酸飲料的塑料瓶,並發現了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 簡稱PET)為材料便能達成目標時,今天我們所熟知的寶特瓶,也隨即誕生。
因為具有韌性佳、質量輕、不透氣、耐酸鹼等特點,寶特瓶很快就成為裝盛汽水、果汁、碳酸飲料等之常用容器。
一九七○年代,當兩大可樂競爭對手,業績長久以來僵持不下,為了一較長短,其中的百事可樂率先改採寶特瓶裝,銷售果然一路長紅;寶特瓶的神奇,自此蔚為神話,包括可口可樂在內等其他飲料公司的包裝,也紛紛跟進。
只是,寶特瓶雖然好處多多,但因熔點低,大約於攝氏六十度便會開始變形,所以除了無法裝盛高溫的飲料外,因瓶身無法自然分解,又體積蓬鬆,大占空間,若未經妥善處理,常會縮短掩埋場壽命;至於送到焚化場焚燒,則會造成戴奧辛、氯化氫等公害,成為一大環保難題。
在台灣,大概從一九八○年起,才有遠東紡織化纖部門設廠,先是產製裝醬油的空瓶供業者使用,後來又大量應用於飲料汽水瓶。之後,雖然寶特瓶盛行的同時,「負」作用也浮上檯面,成為全球最具爭議性的環保話題,但源於回收後再生的原物料,既可以製作成填充料、拉鍊、假髮,又可以變成塑膠、不織布、衣料等,看中它龐大的經濟效益,寶特瓶問題的焦點,也轉移到「如何回收」上面。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回收小撇步】
所以,首先因為寶特瓶回收的再製,需經過分類、洗滌、去標籤、壓縮成「寶特瓶磚」,送到再處理廠,經過人工篩選、粉碎,再清洗、懸浮去汙、脫水、細切後,移至化纖廠製造再生紡織品等步驟,使用完的寶特瓶,切記先以水沖洗,再滴光所有水分,此舉有助於再製原料的純度。
其次,因寶特瓶體積大、占空間,交予便利超商或回收商時,不妨先將可另行利用的瓶蓋與瓶環(多半為塑膠製)拔掉,再以腳踩扁寶特瓶,壓出其內空氣,以利縮小體積,降低運輸費用。
最後,如果行有餘力,就像玻璃瓶的回收一樣,寶特瓶的顏色也可分為透明、綠色、雜色三種。目前台灣某些再製紡織品生產公司所產出的綠色Polo衫,為了降低染色過程所需的大量用水,幾乎都是跳過染色步驟,直接使用綠色瓶粒。所以,即使是先把顏色分好,都算是對環保盡一份小小心力。
[Not a valid template]↑ 數以千萬計的寶特瓶被壓成一塊塊巨大瓶磚,等待堆高機將之送到篩檢運輸帶,作進一步清理。
[Not a valid template]↑ 花博「環生方舟」由寶特瓶再生製作。(攝影/劉子正)
[Not a valid template]↑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製造的再生毛毯,透過慈濟的賑災活動,傳遞至約旦災民手中。
寶特瓶會產生戴奧辛嗎? 戴奧辛要有含氯化合物燃燒才形成!!如PVC等含氯聚合物!!
以PET製成的紡織品是否有回收管道?
另外, 長久以來有許多的化纖織品在不穿之後一律交由舊衣回收箱處理或由二手衣管道回收, 這些織物最後是不是也是龐大的垃圾?還有一些球鞋皮包等也有同樣的問題, 若沒記錯, 在德國的作法是先想好將來的回收才能生產, 但應僅限電子產品及汽機車等較大型用品, 對於消費流行物品(應該是更大宗)是否有解決之道?
感恩經典的用心, 讓讀者有更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