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佩香(經典雜誌專案企畫)
攝影/王徵吉
清晨五點,天色微亮,旅舍外的洗手間已傳來淅淅瀝瀝的流水聲。趕緊掀開三層厚棉被下床,拿起盥洗用具,穿上厚重的外套,前去排隊梳洗。
北緯三十九度海島上的五月還是頗為寒冷,水龍頭流出來的水凍得我牙齒微顫。但是拿著涼透的毛巾往臉上一擦,精神就來了,和同行的生態紀錄片導演梁皆得打聲招呼,就趕快回房整理裝備,簡單用過早餐之後得馬上繼續這天的行程。
這裡是大連外海的石城島,面積約二十六平方公里,周圍海域漁業資源十分豐富,居民主要以漁業維生。傳說在很久以前,當地人若用一個瓢子舀水,就可撈起半瓢的魚。果樹滿城,山林茂密。而島上最高的山峰是石城山,從海面上望去,如果有薄霧環繞,更添加了一種神祕感。
而神祕的不只是久遠的傳說,現今距石城島一公里外的小島上,有著世間更為罕見的物種,也是每年上千旅客夏季來此的主要目的──列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黑面琵鷺。
自一九九八年起,中國中科院透過當地漁民的協助,在這座小島上發現了七隻黑面琵鷺,牠們總共築了三個巢,之後幾年這座小島便成為中國唯一已知的黑面琵鷺繁殖地,每年皆有研究人員上島來考察。
也因此,這裡是我們從台灣飛越三千公里來的目的地——形人坨。
形人坨因為從空中俯瞰,島的形狀呈一個人字,因此而得名。島高約海拔一百公尺,大小只有零點三平方公里,四周有許多礁石,海水退潮後,會露出大面積的淺灘,四處可見的小魚小蝦是鳥類絕佳的美食。島上也有大量的岩石洞穴可以避風,和滿山坡的低矮灌木叢,這種不足兩公尺高的矮樹特別適合鳥類築巢,也因此這裡就成了附近鳥兒們的天堂樂園。
孤島漂流記
六點整,王家島主的小船就在碼頭準備出發到形人坨,同行的還有生態攝影家王徵吉和他的遼寧好友胡毅田。三位經驗豐富的攝影者正計算著今日的漲退潮時間,打算還是再拍個八小時再離開鳥島。
轟隆隆的馬達聲混合著濃濃的柴油味兒,冷冽的海風吹得我的臉有點痛。胡毅田看我前一天在鳥島上除了拍攝他們的工作照,似乎有點悶得慌,於是給我說了個他親身經驗的故事。
二○○三年春天的時候,他已經是第數十次來到形人坨島上拍攝,當時中國爆發SARS流感,疫情隨即蔓延至全中國各地,連這個幾海里之外的小島也不能免於流感風波。
因人人自危,胡毅田上了島之後,沒有人願意開船來載他回到石城鄉,整個孤島上放眼望去只有海鷗作伴。胡毅田說,他就這樣整整在僅能避風的崗哨裡,獨自待了一星期過著沒水沒電的生活,三餐飲食只靠王家人偶爾接應。這段經驗雖然艱苦,但從那時起,在這島上他似乎有了生死之交,對黑面琵鷺的情感也更加深厚了。
黑面琵鷺的繁殖期是每年的五月到七月,牠們在繁殖區的行為主要就是配對、繁殖、培養下一代。三歲以前的黑面琵鷺亞成鳥尚未成熟,因此通常交配行為是在四歲成年後進行。而一夫一妻制的黑面琵鷺在配成對之後,就開始進行繁殖。王徵吉就曾在二○○八年於此全球首度拍攝到黑面琵鷺站立下蛋的珍貴畫面。
這個時節的黑面琵鷺,早已換上夏衣,牠們脖子上圍著一圈金黃色的頸環,頭後枕部有長而呈髮絲狀的金黃色冠羽,準備在繁殖期用最美麗的外表來吸引伴侶。
在已發現的繁殖地來說,一般都是在四十公尺高的岩壁上築巢,為地面巢,而巢材以枯枝為主。每巢通常產二至三個卵。雌雄鳥會輪流孵卵,未抱卵時,就會視時機輪番飛出覓食,或者在附近警戒,防止其他鳥類前來攻擊、掠食。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黑面琵鷺交配前會互相理羽、呼叫應答一段時間,之後公鳥跳躍騎乘在母鳥背上,咬住其鳥喙,一面撲振翅膀一面完成交配;公鳥和母鳥外觀頗為相似,差別在於雄性鳥喙較長,約有十九到二十一公分,雌鳥喙長則在十七到十八公分,身形也較小。
[Not a valid template]↑ 黑面琵鷺產卵時以蹲姿讓蛋滑入巢中。這是攝影家王徵吉經過十餘年追蹤,在二○○八年四月全球首度拍到的珍貴影像。
[Not a valid template]↑ 每對黑琵通常會生下兩到三個卵,幼鳥的成功孵育及長成率約一點六隻。
[Not a valid template]↑ 隨著天氣轉冷,成鳥逐漸褪下繁殖羽換上純白的冬羽。亞成鳥們雖然羽色不變,卻也跟著騷動起來,準備一同前往南方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