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雜誌》第033期精彩內容
曾以「巴米揚大佛保護者」自居的阿富汗哈薩拉族士兵,正荷槍實彈地守護者已有一千八百年歷史、高三十八公尺的釋迦牟尼佛石像。而隨著敵對的塔里班部隊攻陷巴米揚,該區的兩尊大型立佛已於今年三月九日於炸藥聲中化為灰燼。本圖攝於一九九八年五月,咸信是少數對巴米揚大佛的最後記載之一。
曾以「巴米揚大佛保護者」自居的阿富汗哈薩拉族士兵,正荷槍實彈地守護者已有一千八百年歷史、高三十八公尺的釋迦牟尼佛石像。而隨著敵對的塔里班部隊攻陷巴米揚,該區的兩尊大型立佛已於今年三月九日於炸藥聲中化為灰燼。本圖攝於一九九八年五月,咸信是少數對巴米揚大佛的最後記載之一。
臉部彩繪成鮮黃色的胡利族人,曾經是巴布亞紐幾內亞原住民族中最驍勇、剽悍的一個族群。他們不遠千里來到哈根山,為的不再是爭戰,而是到此參與盛大的星星(Sin Sin)豐年祭,並展現他們的獨特舞蹈與歌聲,這正是胡利族人珍貴的文化遺產。
騎著犛牛的藏族兒童,在平均海拔超過四千公尺的青藏高原嬉戲著,暖和和的陽光普照在廣袤的草原上。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希望這道醫療的曙光,也能映照在這白雲深處的青藏高原上,為生活在這片草原的藏民們,帶來一個好的開始。
位於吳哥都城(Angkor Thom)中央的巴戎寺(Bayon),建於13世紀初,建築格局模仿神話中天神居所,即須彌聖山。與其他神廟最大不同,在於建造此寺的國王賈雅瓦曼七世(Jayavarman VII)不信奉印度教,而是虔誠的佛教徒。此廟設計創新大膽,54個高塔上共鑿刻了200多個高3公尺、以賈雅瓦曼七世面容為藍本的大石雕,四面佛塔建築式樣,藝術史上被喻為「巴戎風格」
法蘭克‧勒薛內正乘著一具裝設有小型引擎的飛行傘,飛越墨西哥帕連奎附近一片巨大的樹海,來到萬綠叢中一片水藍色河域──阿瓜阿祖(Agua Azul)之上,樹林不斷散發出濕熱的氣味向他撲來。這是他童年的夢想──以飛行的方式認識這個世界,從一九九一年至今,法蘭克‧勒薛內已有長達九年的時間,用這種方式旅行,探索腳下的真實世界。
因地震,神木村一戶人家搬來這間鐵皮。當初整土時,搬走了一顆小石頭,後來發生土石流,山上滾下這顆大石頭,住屋人開玩笑說:「這顆大石頭是媽媽,前面那顆小的是她孩子,因為小孩被帶走了,所以她下來找的孩子。」但上面還有一顆「石頭爸爸」,所以他們笑說,不能再把這顆「石頭媽媽」帶走,否則,上面那顆「石頭爸爸」又要下來找「石頭媽媽」了!
清朝時的五代祖先合繪,第一代仍是明代人,第二代一品武官,第三代以下皆為六品文官,而其身旁右為正房,左為妾。在傳統的中國宗族社會裏,祖宗為官是族中大事,敦請畫師繪其官服畫像更是重大宗族儀式,一如現代祠堂裏將取得學士學位以上子孫的照片高掛,都是想在光宗耀祖中尋得生命的定位。
受到天然的旱災及人為戰亂影響,衣索比亞的人們長期處於艱困不堪的生活中。尤其今年因氣候反常所造成的旱災,使這個國家高達一千萬人受到饑荒之苦。圖中圈縮在傳統服飾雪瑪斯(Shammas)裏的衣索比亞婦女,露出一雙炯亮又不安的眼神。她早已疲憊不堪,但卻又不得不強打起精神來。日子是苦難的,但終得繼續過下去,不是嗎?